也論考試
誰也不懂“考試”的真正定義,就算是最最高深的哲理也無法詮釋考試的奧妙,冷冰冰而死板的百科科全書不能真正讓它的真面目大白於天下,但仍有百科不遺餘力的試圖解釋這個高深的名詞:“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很顯然這是一個失敗的解釋。丘吉爾認為考試是“一塊冷漠的領地”,我很贊同他幽默的評價,童年的丘吉爾同樣是被這塊領地拒之千里並拋棄的一個孩子,但他並沒有因為考不好而捶胸頓足痛哭流涕,重新站起來的他比“那些因創作優美的拉丁文詩歌和辛辣的希臘諷刺詩而獲獎成名的同學”站的更高,看得更遠。
“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考場失意的丘吉爾是這樣說自己的,的確,童年的他在考場上並不是閃耀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只會學英語的笨學生”,但如此樂觀自信的心態使得他沒有就這麼屈服,沉淪。事實上,他在被編進低年級最差的班級,在整個班幾乎只有他一個人的尷尬處境里呆了一年多,但他又能夠滾瓜爛熟的背誦麥考利的1200行史詩,這反差無疑是巨大的,但這對自信的丘吉爾來說似乎不是什麼很令人驚訝的事情。
“正是由於長期在差班裡待着,我獲得了比那些聰明的學生更多的優勢。他們全都繼續學習拉丁語、希臘語以及諸如此類的輝煌的學科,我則被看作是個只會學英語的笨學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語句子的基本結構牢記在心──這是光榮的事情。幾年以後,當我的那些因創作優美的拉丁文詩歌和辛辣的希臘諷刺詩而獲獎成名的同學,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語來謀生或者開拓事業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比他們差。”
是的,丘吉爾自己一點也不覺得他比別人差,事實上,未來的他已經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他的成功並不是因為“考得好”這種毫無說服力的原因。
既然無需考試也可以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情,那我們為何要用那些古老的知識填充我們的大腦而且滿懷信心的將它們作為應付如今的知識大爆炸的利器,而且有些人還幼稚的認為老祖宗的某些知識堅不可摧。
這是可笑的。
考場論英雄,一分定終生。原本以培養人才為宗旨的教育制度似乎變了味,轉變為了記憶力大比拼。不少學生都出現了“學一年忘一年,高考考完回史前。”這種現象。除了從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外,大部分人度過的16年間唯一記住並充分活用的似乎只有小學學過的用來買菜的的兩位數加減法和用來交談、寫字的漢語而已。
如果說用考試來檢驗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是否完整,那就更好笑了。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知識結構,如果用課本來統一全中國人民的知識結構再用考試來檢查倒不如直接生產一批機器人然後每個學期檢修兩次。
當然,這是今下的教育制度,無法輕易的改變。
在學校的時候,我看見一張陳舊發黃的編班考試通知單在通知欄搖曳着,如同秋風中一片無助的枯葉般搖搖晃晃。
這時候,兩隻蒼蠅跳着優美的華爾茲來到了這個老舊的舞廳,在上面停留不到五秒,蒼蠅便很快的飛走了。
素來以追腥逐臭聞名的蒼蠅,竟然也忍受不了沉積的封建王朝的腐朽臭味。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便已經開始推崇。蒲松齡、杜甫,這些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古代詩人、作家,卻也曾經是科舉考試屢屢不中,不得志的人。可見,考試並不能真正的精挑細選出人才。真正的棟樑之才,也許並不只存在於考場里。有人戲說:“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哲人隱於精神科。”雖說只是戲言,但也不無道理。純粹檢驗記憶力的考試或許會在未來被廢除,綜合的能力會成為新標準……
但我們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為了生存,它必須想出一些辦法來維持生命,活下去。所以,考試不再只是單純的考試,它和工作、人生、仕途掛上了鉤。通常父母都是這麼說的:“你要好好學習,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能有好生活……”
彷彿這一切都那麼容易,簡單,一切都規劃好了?
No。
我只能說,人生要是只憑藉考試就能一帆風順,那你的腦子只會充滿課本上的一成不變的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人生是需要實踐的,而不是圍着考試轉圈圈兒。
說了這麼多,雖說改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依然可以抱有希望,希望今後的中國,真正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起到培養人才的作用吧……
初一:酷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