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小時候很乖,她是媽媽只許玩十分鐘,就用最後一分鐘小跑回家的乖乖女。當別的小孩子坐在地上玩泥巴時,她也會用一根手指頭點着地,用一隻手輕輕碰一下泥,便遠遠地躲開,她總是怕弄髒了新衣裳。
時光匆匆,女孩漸漸長大,走進幼兒園,走出幼兒園,走進小學,走出小學,直到現在走進初中,忽然有一天,一個常被人問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女孩,現在竟然已經到了九年級。一個常被人問是一米三還是一米三五的女孩,現在竟然已經長到一米六了。女孩的學習也不像先前那樣好了,世間一切都在變化。一直到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媽媽突然說:“你比我還高了呢!”女孩這才發現,自己比媽媽高出半頭了。
“九年級是最重要的一年。”女孩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因此她很努力,大家都很努力,女孩明白,那已經不是純真的努力了,女孩的成績也不拔尖,有些題做不出,只好去問同學。卷子發下來,依然不那麼理想,女孩常常在自己的小屋子裡發獃。
據說,女孩的長大是從脫下天使的羽衣開始的,漸漸長大的女孩,不再局限於小時候的“乖”了,她靜靜地叛逆:不再把家長的話當“聖旨”,甚至時不時頂兩句。她開始悄悄地試用媽媽的化妝品,開始在意臉上的小痘痘,開始嚮往精緻的高跟鞋,開始抱怨校服如何的土氣,甚至和父母強調起自由,追問起未來。也從此,女孩和父母的關係日益緊張。
而這個半懂不懂,似懂非懂,自以為懂,其實不怎麼懂的女孩,心裡其實比誰都清楚,她還不懂事,還不成熟,她只是想叛逆一下,想證明她的存在價值,證明她不是小孩子了,她長大了,而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她卻一清二楚。她依然在潛心學習,但那一臉的稚氣早已消失。隨着時間的流逝,女孩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天泡在書山題海中,眼鏡戴上了。突然有一天她照鏡子,她感嘆:“天,這還是我嗎?”她感嘆時間過得太快,她把頭髮重新疏了疏,又把衣領整了整,再次對着鏡子欣賞一番后,又一頭扎進了書山題海里。
也許是每個女孩的天性,她也常常憂鬱,憂鬱自己的成績不拔尖,憂鬱自己的外表不漂亮,憂鬱自己的身材不苗條。她常常感嘆時間變化好快,果真是女大十八變。小時候,那個乖乖女怎麼會有這樣憂鬱的時候?她常常靠在房裡的轉椅上,一圈圈轉着,直到有些暈頭轉向後才回頭望望窗外,一群臉上稚氣還未消的孩子在樓下瘋跑着,笑着,鬧着,直到瘋累了,笑酸了,才依依不捨得回家。
女孩卻莫名其妙地沉思,他們為什麼這麼快樂?這個問題竟然讓她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她想回去,還回到以前,和兒時小夥伴瘋瘋鬧鬧的情景歷歷在目。多少年了,樓下已經看不到同齡人在悠閑地玩耍了,她們被歲月隔開,女孩感到自己被丟棄了,於是她拚命想回去,想記憶的遺漏,直到想得她頭痛,晚上睡覺前,她透過窗戶看天上的星星,淡淡的月光照在女孩恬靜的臉上,不知怎的,女孩感慨萬分,她知道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卻在看着她,她又想起那童年的蟬聲,想起了公主裙,想起了布娃娃,想起了五彩繽紛的小人書,郊外野炊的飯香似乎還在鼻尖……可童年終究只剩下簡短的日記,她恨那時寫作水平太差,無法記錄下她那精彩的童年。
女孩不算整潔的屋裡看不到兒時的小人書了,《全程伴讀》、《高效課堂》、《五三中考》、《練習冊》橫七豎八地擺在書架上,《封神演義》、《家春秋》、《飄》也一樣引人注目。女孩總是在課餘時間翻看這些閑書,貪婪地汲取着書中的智慧和精華。
在女孩小小的日記本里,還夾著兒時與小夥伴採集時收集的葉子,葉子早已枯黃,稍一用力可能就會撕裂,女孩小心翼翼地保護着它們,冥冥之中彷彿又聽見兒時的歡笑聲。儘管壓力一條比一天大,但在每天放學,女孩依然會在上樓時哼唱着她喜歡的流行歌曲,這使她很痛快,似乎把所有的壓力和諸多的不幸都甩在後面,一身輕鬆。
每次推開門,總有一桌豐盛的飯菜在燈光下氤氳着熱氣讓女孩覺得很暖很暖,彷彿就在那一刻,她與父母諸多的不快全都拋在腦後,女孩知道什麼是溫暖。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她堅強,卻又有些柔弱,但一點也不嬌氣,可女孩終有落淚的時候。看完《父母的愛,總讓我們淚流滿面》這本書,女孩哭了,親情像一隻溫暖的手撫摸着女孩的內心,女孩也輕輕顫抖着,一顆顆水晶般的淚珠落下來,在銀色的燈光下,折射出紫色的光暈,襯托出房裡的溫馨。晚上,女孩為父母沏了一杯熱騰騰的茶,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女孩不禁想起了從前的刁蠻任性,女孩覺得自己欠父母的真的太多太多,她又哭了。
女孩靜靜地睡了,還隱隱地掛着淚珠,明天,將又是一個全新的女孩,女孩每天都在期盼着明天,於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不經意間,女孩有了一張成熟的臉——女孩長大了。
初三:滲透一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