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把“舍”與“得”連在一起,討論體會。
有人說,“捨得”說的沒錯,只有先失去,才能得到。
有人說,“捨得”其實應該說成“得舍”,只有得到了,才能失去。
爭執不休。
我思索:究竟是先舍后得還是先得后舍?拿捏不定。
良久,拿起素材本,一則故事映入眼帘:
一個孩子到果園去,看見爺爺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樹上的一些枝條剪下來,他拿起一根枝條,說:“爺爺,它們長得好好的,你把它們剪掉多可惜!”爺爺說:“傻孩子,剪掉他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呢!”
看完,從老爺爺的話里我似乎領略出些許意味。
“剪掉它們,果樹才能長得更好呢!”他的意思應該是“捨得”吧,只有捨去了這些吸收大量養分的枝條,讓樹充分的吸收,才能讓果樹長得更好。
難道就一定是先有舍才有得么?可如果得了,那會不會再次變成“得舍”?如果這樣,因果循環,它們的故事將永無止境的延續下去。
入夜,躺在床上,仍想着這個問題。
是去是留,決定權還是在人手中,也許是決定於一個動作,一句話,抑或一瞬間的回想。
釋然。
然而再次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我發現,“舍”與“得”原來只是一個對立面,一個單純的對立面,沒有任何邪念。它們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命運,就只能服從命運之手的安排。而這隻手就是人類的思想,“舍”與“得”之間也只不過是人的一念之差,就像是始終被抑制的那隻小船……
實驗中學初二:瀟瀟
論“捨得” 標籤:捨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