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在生活中見的不少。它,一生為人服務,飽經風霜,卻是默默無聞。橋,不僅有交通之便,更有藝術之美。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就顯現了它的美,唐宗的“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又很好的說明它為人服務,通至漢河上。唐代,至今兩千多年,現在,橋很無奈,因為沒有人去欣賞它的美,我知道它在等待,等待着一個浪漫的藝術家去欣賞它。
我見的橋很多,但真正讓我為之動情的橋,卻少之又少。杭州西湖的一座橋很着名,為西湖十景之一。
古人有說“佇立雪霽西湖,舉目四望,但見斷橋殘雪似銀,凍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動人心魄。”想必,你以知此橋為何名,不錯,此橋名為斷橋。現在就請你隨着我的腳步,去了解斷橋。
斷橋不僅以景享譽天下,更以情馳名人間:這裡是《白蛇傳》中幾段重要故事情節的發生地——在這裡,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同舟歸城,借傘定情;水漫金山後又在此邂逅,言歸於好。這,是每一個光棍的必到之地,以為再碰到一個白娘子。要說斷橋有多長的歷史,便有得一說了,也可以說它飽經風霜。斷橋位於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正名反而鮮為人知,當時是一座石橋,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斷橋”一詞由來,眾說紛紜,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也有人說,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畫家取殘山剩水之意,於是擬出了橋名和景名,當然還有別的一種說法:斷橋,最早叫段家橋。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裡,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晒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着—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髮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第二天早晨白髮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裡有酒藥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藥,告別而去。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藥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髮老人,積蓄了一筆錢,準備好好答謝他。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髮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着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麼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髮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髮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只是因為湖大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銀鏈橫陳。日出映照,斷橋向陽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所以稱為“斷橋殘雪”。
我們到了斷橋,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亭子,它可以供人們休息、欣賞美景。亭子內有一塊石碑,裡面也說了斷橋的由來。我們走到斷橋之上,聽到的只有一個字“哇”,是什麼讓大家如此感嘆呢?呵,你看西湖的水,它不花是“小橋流水人家”,也不是《黃河大合唱》,它是一種無法用詩詞形容的波光粼粼的水,然後對前一眼望去,便是一道直線在即,上面楊柳依依,難怪有詩人云:“悠然漫步西湖邊,碧波如鏡柳如煙。”湖內分大湖、小湖,小湖裡有荷花,它隨着風的呼吸,跳着搖擺舞。對,沒錯,它在歡迎你。
當你站在橋上時,你會不經意發現對面的山上有一座塔,相傳那是法海鎮壓白娘子的地方。當你遠眺雷峰塔時,便再會不經意發現斷橋的構造了,斷橋有一個大拱,也是唯一一個,非常聳立。當你在觀看橋的構造時,你又會不經意發現一艘艘小船開在湖面上。此時,我便陶醉其中,不禁高歌一曲,那怕沒有人給我鼓掌,
此時,橋知道了它有了一個懂它的人--那便是我。請問敬愛的讀者,跟着我的腳步,你是否讀懂了橋的藝術之美呢?
江西九江彭澤縣彭澤縣浩山中學初二:曾凡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