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乃是成功之母”。說起這句話,許多人都會想起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愛迪生偉大的一生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正是因為這一次次的失敗,為愛迪生今後攀上科學高峰埋下了伏筆,從而令愛迪生走上了人生最輝煌的頂峰。有的人簡單地認為:失敗的次數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大。有的人更以“失敗”為榮,打着“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旗號來“炫耀”自己的失敗。但我要告訴他們:失敗並非都是成功之母。
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去辦事,那麼失敗的後面仍是失敗。如果事情的本身已違反了客觀規律,那麼,已經註定了事情會失敗,無論為做錯的事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會進入“多做多錯”“錯上加錯”的死胡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生前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但最終還是成功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奧秘。那是因為“萬有引力”符合客觀事實。但後來,牛頓卻致力於證明上帝的存在,結果“屢敗屢試”,“屢試屢敗”。因為他違反了客觀規律,不相信人類衍化的客觀規律,而迷信於“上帝造人說”這個錯誤學說。
如果失敗之後,不尋求失敗的原因,一味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那就永遠不會有成功的一刻,只會白白耗掉光陰。某同學考試考砸了,可是他並沒有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只以“失敗乃成功之母”來自慰,在學習上還是“三天打漁,兩天晒網”,結果期末考試仍是個“不及格”。
成功不是必然的,想要成功就要經歷失敗,但我們不能總是以“失敗乃成功之母”來寬慰自己。只有在失敗之後,吸取教訓,尋求失敗的原因,才能真正地做到“失敗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