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是一句充滿辯證法的格言,也是被人濫用最為嚴重的一句格言。
所謂濫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有些“庸人”誤以為失敗之後必然是成功,因而常常不諳失敗之危機,陷於成功之幻想,進行着可笑的自我麻痹與陶醉;再一個是有些“智者”會直接將它拿來作失敗的遮羞布,似乎此話一說,失敗便變得有理、有利、有功了,目的無非是開脫責任與逃避監察。
“失敗是成功之母”,是要我們把失敗作為一種財富來對待,現實中也不乏由敗而勝的先例。但失敗要真正成為財富,要真正從失敗的母體中孕育出成功的嬰兒,是有條件的。最根本的條件,就是“總結經驗經驗教訓”,也就是要把失敗的原因找出來,把如何轉敗為勝的對策拿出來。僅僅是用失敗之後的成功麻痹自己,或者只想到如何開脫責任與逃避監察,失敗所孕育的只能是更大的失敗。
在實踐中,我還發現,“失敗”能否成為“成功之母”,還與我們所從事的事情的大方向有關。如果大方向正確,有時候會出現“成功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的結局;而我們如果一開始就犯了方向性錯誤,那麼最
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像是“繞口令”,有點拗嘴,但說個例子就會明白。
先說前一種情況。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對抗戰能否取勝信心不足。正在他猶豫不決之時,馮玉祥將軍對他說:“你一定要堅持抗戰到底,如果堅持抗戰,成功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正是此話堅定了蔣介石的抗日決心。馮將軍所以說只要堅持抗日,失敗也是成功,是因為堅持抗戰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就政界人物個人而言,即使抗戰失敗了,但一世的英名卻留下了,那便是人生之成功;就整個抗日戰爭來說,蔣介石的失敗並不等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失敗,而作為當時的領袖的蔣介石的抗戰,卻可能成為鼓舞人民抗戰決心和勇氣,導致抗戰最後勝利的重要因素。
再說后一種情況。蔣介石有一個文膽,叫陳佈雷,作為文人,能上到如此高位,特別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垂青,他應該算是成功的。但它所服務的政權,他所服務的政治人物,卻是反動政權和失敗人物,因此,陳佈雷的第一步就走錯了。儘管,在以後的“御筆”生涯中,他有不少連他的敵人都可能認為是成功的文字,但他個人的成功,最終還是隨着政權的垮台及服務的政治人物的失敗,而最終歸於了失敗。所以,才導致了陳布雷在蔣家王朝即將垮台前的無可奈何的自殺。
出現以上兩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為正確的方向已經蘊含了成功,而錯誤的方向則意味着失敗。正確方向上的失敗,是成功分娩前的陣痛,而錯誤方向上的成功,最多只能是瀕於死亡的迴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