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致祥堡”的興衰和林家鋪子的變遷

“致祥堡”的興衰和林家鋪子的變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致祥堡”的興衰和林家鋪子的變遷

  陝西石泉城關鎮謝守毅

  “致祥堡”“林秀才”“林衙事”

  其物、其人、其事

  一、“致祥堡”的淵源——其物

  漢陰縣漢陽鎮金紅村,鳳凰山南麓的半山腰中,有一座四面被石牆圍着的大院子,貌似一座小城池,裡面住着上十戶人家,那是清一色的林姓。故此“城池”名曰“林家堡子”。在先前未通公路時,是漢陰南區人去漢陰城的必經之路。這院子里有筆者的兩位高中同學,後來,一家又成了親戚,因此去玩過幾次。筆者曾經有意拜訪院子里一位叫林端勉的老人,聽他談及過這座“城池”的大致情況:這座城池是他林氏始祖林仕琪的第五代傳人林朝貴率其三個兒子共建,歷時近十年時間,與1819年秋完工。並為堡寨取名為“致祥堡”。

  以我之詞,“致祥堡”之所以能被稱作城池,是因為它在選擇位置和建築結構上與眾不同:它坐南朝北,依山傍水;分外、中、內圍三道石砦牆,佔地面積十餘畝。有正門(南門)、東門、西門三個城門。城門是經過打鑿精緻的硬質石條砌成(上面有花紋),正門門楣的巨型石條上刻有“致祥堡”三個大字,其字運筆蒼勁有力,雕鑿刀功獨到。下面的小字為雕鑿的時間及堡主人“濟南堂主人”的名號。

  由於年代的久遠,歷史風雲的變幻,“致祥堡”高大堅固的城牆,在一次次遭受嚴重損失和人為的破壞,筆者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次到同學、親戚家中做客,乘候茶待飯之際,身臨城池內外察看過究竟,爬上城池殘存的垛口高處,目睹其物,遙想過它當今的“容貌”,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姿。隨行的七十高齡的“寨”主人告訴我:“原先的城池內建有精美的宗祠,屋宇毗連的幽雅風韻已去,如今致祥堡的外圍砦牆已蕩然無存。僅在中圍基礎下剩下一處剁豁;內圍已被拆得亂七八糟,但仍可看見正門和西門還依稀保存着些許原貌。正門門首扁額上的“致祥堡”三字的字跡及上下題款,早已被年長月久的風雨摩挲得模糊不清,但石刻的刀痕仍頑強地展示着它昔日曾有的藝術魅力。

  筆者避開老人,與一同學移步換景,到另一個地方,想要揭開我心中蘊藏的“秘密”,目睹此物,撫摸着門上的石條,若有所思地問道:“你們的先輩選擇了如此少有的風水寶地,世代生息繁衍了好多代人,應該有不少的功成名就的文人墨客,或者物資殷實的富商?”他說:“聽老人們說,在他們的記憶中,上輩人只知道這座蜿蜒雄踞深山密林中的城牆,並沒有給林氏家族帶來多少吉祥和福音,只能表明林氏先人雄厚的經濟實力,莊園的富有也難能掩飾農耕生涯的平庸。要說比較出名的,那還是同治年間的鄉試,致祥堡里的林府出了一個秀才,名林良德,有人送綽號“林口水先生是也!”

  二、林良德(“林秀才”)——其人

  前面提到“致祥堡”同治年間出了一個秀才林良德,他是林氏遷陝始祖林仕琪嗣下第八代傳人。雖說林府的“致祥堡”沒有建在真龍天子那塊風水寶地上,能因此而光耀門庭,但不得不承認林氏先輩深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乃世外桃源也,可不惜花費重金延師教子,讓兒孫閉門讀書,以鼓勵後代在書中去追尋“黃金屋”和“顏如玉”。因此,就能在同治年間的鄉試中,林家堡子出一個秀才——林良德。自有了林家秀才后,就成了三山五嶺,梁前坡后的鄉里鄉親一種文化依託。像鄉間民事糾紛,含冤受屈之故等等,鄉民們翻山越嶺去縣衙告狀,判官只要見到“林秀才”代筆撰寫的狀紙,必讓判官刮目相看,稱讚不已。那是一告一個準。為此,給林府帶來過不少榮耀。可是,“致祥堡”四面高牆完全束縛了林秀才,使他的確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痴”了。因此,大忙季節林秀才的兒子讓他幫拔一塊玉米苗(大田定苗時,拔去多餘的弱苗),他竟然拔得一顆不剩。他兒見狀問他:“你咋拔得一刻都不留?”他還說:“你說拔苗,沒說要留啊!”還有一次,他兒子讓他放牛,他手裡拿着書,牛繩系在腰上,一直行進在朝天的大路上,牛早已掙斷繩子跑到遠處害了別人的莊稼,兒子一路找來問他牛在哪裡,他還說:“拴在腰上的!”落下這樣多年流於民間的談資笑料。由於林秀才十分缺乏理論聯繫實際、親自動手操作的能力,既無橫向拓展知識、發散思維;又無縱向深入生活、大膽創新的精神,直到後來他終未能有機會出人頭第。時至民國十四年仲夏時期,林秀才帶着終身不能中舉,無緣高就的遺憾,撒手人寰。

  “林秀才”才思聰慧——其事

  那是民國五年仲夏時期,家住漢陰縣平梁鎮的一劉姓男子,徒步攀越鳳凰山,風塵僕僕地隻身來到林秀才家。劉氏男子急匆匆把事情的原委和他的來意說明以後,只見林秀才眉頭緊擰片刻,便招手讓劉某:“你附過耳來,”林秀才悄聲細語幾句如此如此,照計行事。那劉氏雙膝跪地一連三個響頭,頷首謝恩,領“令”而去,風燎火急趕回平梁老家。

  立秋前後,劉氏接到衙門傳喚:“隔日升堂,到衙受審!”翌日,大堂外戒備森嚴。只聽得幾聲陰陽怪氣地:“威—武—!”之後,又是幾聲幾里哇啦的“帶犯人!”幾個差人迅即押上被五花大綁的劉氏押之在大堂上跪下,判官道:“讓原告陳述被告犯罪事實!”只聽那原告:“吾告劉氏原本用刀殺人,人證物證俱在。可恨那劉氏故意歪曲事實,僅於五月23日中午,身披棉襖,手提火籠,去了田壩中間,竟然把‘用’刀殺人的用字變了一筆成了‘甩’刀殺人,以此逃脫制裁!”此時,大堂內早已議論紛紛:“原告的陳述事出有因,不符實情!”判官早已臉似鐵青,嘶聲竭力地叫喊:“原告故意戲弄本官,藐視法庭,拉出去治罪五十大板,退堂!”原告被一頓毒打之後,連忙招罪:“請大人原諒小人之過,我也是迫不得已誣陷了原告!請求釋放被告……”

  劉氏居然贏得了這場官司,避掉了全家人一場大災,免了劉氏殺身之禍,這全歸功於林秀才給劉氏面授“機密”,使其撿回了一條性命。

  故事到此不難看出,林秀才不僅文筆功底深厚,而且才智過人,略施小計平息了一樁故意誣陷案。這有力的證明,在萬惡的舊社會,法官只聽一面之詞,既不做調查了解,又不澄清事實真相。不知判了多少冤案,有多少冤魂還在陰曹地府號啕大哭……



“致祥堡”的興衰和林家鋪子的變遷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