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靜夜閑談

靜夜閑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先說說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他是儒家學派的鼻祖。他熟悉各種經典,曾刪定《詩》、《書》,整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他知識淵博,但總是“學而不厭”,他對知識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曾經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的學問。入太廟,對於不明白的事情都要問過清楚。對於所學過的知識,他認為可以“溫故而知新”,所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政治主張,但皆不為時君所用。晚年回到魯國聚徒講學,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學者達七十餘人。這時他仍然勤奮學習,《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韋編,就是用熟牛皮繩編聯起來的竹簡。春秋時還沒有紙,書籍是寫在竹片上的。皮繩多次翻斷,說明他是反反覆復的讀,其勤奮可想而知。開卷有益這條成語一般人都熟知,它可是出自一位皇帝之口。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詔令李昉等人編纂《太平御覽》一千卷,編成之後,“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一國之君,尚且如此勤奮,能不讓人敬佩嗎?

  頭懸樑,錐刺股,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典故。楚國的孫敬,好學不倦,晚上讀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把頭髮捆住懸挂在屋樑上。我想這種精神可佳,方法並不妥,瞌睡來了,勉強讀書是讀不進去的,應該去活動活動,頭腦清醒了再去讀。戰國時蘇秦十次上書秦惠王,沒有一次被採納,回家后就發奮讀書,“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刻苦勤學當然是好事,但是用自殘的方法來讀書,未免過於殘酷了。學習古人也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蘇秦後來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身佩六國相印,率軍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