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知行談

知行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季羨林先生《學問之道》談到:“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範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範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是屬於行的範疇。這兩部分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文化。在這兩部分的後面存在着一個最為本質、最具有特徵的、深義的中華文化。……在行的方面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於這二者背後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毛澤東主席提倡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其實也是對知行的再提升;

  關於學習,曾國藩說過:就是多讀、多看、多寫、多作。看、讀比較偏重於知識方面,寫、作比較偏重技術方面。其實這也是深諳知行之道的講述。

  意中認為,知行存在於方方面面,就像可無窮盡劃分的陰陽一樣,可把任何事物用知行劃分的。

  這樣說有點涉嫌學問研究了,意中只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只是近幾年開始涉獵理論研究書刊,沒有資格對學問進行品評,只是看到深處,忽然有了感悟,不把他記錄下來,過一陣子這感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一旦再捧起這本書的時候,因為心境、環境、學識等因素,也許就拾不回來原來的感悟,就缺少了前後的對比,無法判斷自身進境與否了,豈不太可惜?所以,意中很多想法、看法,說成是讀書心得、讀書筆記都可,當不得真,只是那些與意中走過同樣文學之路的人,或許可多少體會意中此文的一番光景或叫意境吧?

  人總是要思考、見證社會現象的。有了想法,必然要付諸行動的。這就是最基本的知行吧?在對某一事物剛產生思考的想法,就要初步驗證一下真偽好壞;這是之前的知行吧?在產生思考之前,是因為某些有連帶關係的事情的觸動,引發思考的想法;這又是處于思考萌芽狀態的知行吧……,就這樣不停的劃分下去,一環扣一環的,很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一感悟讓意中興奮不已,不管意中想法與實際理論出現多大的偏頗,但只要不誘惑他人,並能使意中本人受益,那一切就是值得與可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