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歲月隨筆>【高考議論文寫作】(二)發掘事實中的n個道理

【高考議論文寫作】(二)發掘事實中的n個道理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前面說過 ,原生態的事實中可能隱涵着許多道理,甚至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道理。

  這是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出現,都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促成的。就拿我們飯桌上的饅頭來說吧 ,它的閃亮登場就離不開幕後千千萬萬人的辛勤勞動。“文革”前有篇《萬人糕》的課文曾這樣告訴我們:加工饅頭需要麵粉和其他佐料,需要水和燃料;而麵粉的加工,則需要糧食和機械設備及動力;糧食的生產呢,則離不開化肥和農具;農具的製造呢,則需要鋼鐵的冶鍊、技術的研發;冶鍊鋼鐵呢,還需要礦石的勘探和開採……而所有這些呢,則都需要許多人來完成。不用我再啰嗦下去了吧,你自己都明白。

  說到這裡,你也許會問我:怎樣才能發現或者發掘原生態事實中隱涵的那麼多個道理呢?,

  那麼,好吧。我就學學宋國那個向君王“獻曝”的山野之人,說說自己的一孔之見,但願能夠對你有所啟發。我的辦法就是 “四步走”: (一)熟悉故事情節,把握有效信息; (二)理清人物關係,注意主次臧否; (三)結合言行背景,探尋因果聯繫; (四)設身處地思考,總結經驗教訓。

  為了便於說明,我們姑且以《笑林廣記》中的一個故事《執竿入城》為例。故事是這樣的——

  魯國 有一個人,拿着一根長長的竹竿要進城門。這竹竿太長了,他試圖豎起來拿着進城,但是竹竿比城門高 很多,進不去;他又試着橫拿,城門卻沒有他希望的那樣闊,還是進不去。他急得抓耳撓腮滿頭大汗,怎麼也想不起像老鼠拉銑把那樣,抓住一端將竹竿拖進城這個平時用腳趾頭都能夠想出的辦法!正當他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之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說:“年輕人,別著急!我雖然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但是經歷過的事情也夠多了。我可以幫助你!既然你橫豎都進不去,為什麼不將竹竿從中間鋸斷呢?”年輕人十分感激,就按照老人的指點把竹竿截成兩段,順利進到城中。

  我們現在就試着按上面說的四個步驟來發掘這個《執竿入城》其中隱涵的道理。

  (一)熟悉故事情節,把握有效信息。

  所謂故事情節,簡單點說就是故事中的矛盾衝突,它是故事中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表現人物性格、行為、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的重要手段。只有熟悉故事的情節,明了事件是圍繞什麼矛盾衝突展開的,掌握與這一矛盾衝突形成、發展、結局相關的各種信息,才有可能撥開籠罩在事件上的重重迷霧,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地來探尋其中隱涵的道理,避免斷章取義、節外生枝、劍走偏鋒,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行為發生。

  《執竿入城》就是圍繞“魯人執竿入城”這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如何解決長長的竹竿進入城門是故事的主要情節。“城門”這一事物只在構成與“竹竿進城”這一矛盾點上有聯繫,屬於有效信息;至於修築城門的人要吃飯,做飯要有糧食,種糧食要有農具之類則與“竹竿進城門”沒有一毛錢關係,屬於無效信息。倘若你在這類無效信息上浪費腦細胞,又去發掘什麼”萬人糕“的哲理,蘇東坡先生一定會從墳墓里爬出來譏諷你的”一行白鷺上青天——離題(堤)萬里“了。同樣,你若由砍伐“竹竿”發掘出所謂環保的“哲理”,那堂吉訶德一定會把你引以為知己。總之一句話,故事中的N個道理,只隱涵在與故事情節有密切關聯的有效信息里!

  (二)理清人物關係,注意主次臧否

  故事 中的人物,包括寓言故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山水樹木花鳥蟲魚等等,它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對故事中矛盾的形成、發展、高潮和結局的走向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讀者也正是從這些“影響”中得到這樣那樣的認識人生、理解人生、對待人生、享受人生的啟迪。這些啟迪,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哲理”。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及其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其他人物及外部環境制約的,因此只有理清故事中的人物關係,認清它們各自在矛盾的發生、發展和解決中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還是次要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才有可能使我們得到的人生啟迪是貨真價實的啟迪。

  《執竿入城》中的主要人物無疑應該是那個長長的竹竿的所有者——魯人,而 那個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則是次要人物,因為後者的建議能不能付諸實施,決定權在前者手裡。至於潛在的可能改變“竹竿”被截斷的命運的人物例如看守城門的老兵以及路人甲、路人乙,因為他們都是”打醬油的“,他們也並沒有說他們一定知道可以“像老鼠拉銑把那樣抓住竹竿一端拖着竹竿進城門”,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指責他們自私、冷漠,感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

  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思考魯人的一舉一動是對還是錯上,放在老先生的言行舉止是對還是錯上,從中發掘對我們人生有益的道理。如果不明此理,避重就輕,”王顧左右而言他“,眉毛鬍子一把抓,那是發掘不到故事中隱涵的真正的有價值的人生哲理的。

  (三)結合言行背景,探尋因果聯繫。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我們判斷一個人言行舉止是對是錯,也不能離開其所處的特定的具體環境去評頭品足,不能以今繩古,否則就有可能製造冤假錯案,從而導致我們不能發掘到其中隱涵的真正的人生哲理。

  《執竿入城》中的那個魯人,他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是該”點贊“還是該”拍磚頭“?我們也必須結合其言行的特定背景來思考,在探尋因果聯繫中做判斷。譬如 魯人為什麼要拿着長長的竹竿進城?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就無從判斷他將竹竿鋸斷到底是愚蠢可笑還是可以理解、未可厚非。如果是為了出售給別人做旗杆,或者是做廚房衛生間的椽子,那他鋸斷竹竿的行為似乎就有些愚不可及。倘若是為了製作竹簡、筷子、鳥籠的篾子之類呢,那麼在城門口鋸斷和拿進城在家門口鋸斷就沒有多大區別,誰還會覺得好笑!

  又譬如,魯人嘗試過橫着拿豎著拿都進不了城門之後,無論如何也想不起抓住一端拖着入城,這一點是不是真的值得人們當成愚不可及的笑料談資呢?要知道,秦始皇被荊軻追殺得繞着柱子亂竄時,若非有人大聲提醒“王負劍”,也不曾想起把長劍推到背後來拔出這一主意!誰沒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出現思維短路的可能呢?我們如果把魯人的這種狀況放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還算普遍的認知現象的大背景下來進行思考,大概就不會輕易去指責魯人“不懂思考,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了。

  所以,我們在發掘故事中隱涵的道理時,要結合特定的背景,分析人物這樣做這樣說的原因,千萬不能想當然地下結論。

  (四)設身處地思考,總結經驗教訓。

  所謂發掘事實中的道理, 說白了就是從事實中汲取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教訓,領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面對事情最終的或好或壞的結果,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有許多值得總結的東西。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站在這些人物各自的立場上進行思考進行總結,那麼我們就會從這些人物身上分別得到一個乃至數個人生哲理。

  仍以《執竿入城》為例。

  假如我們就是那個魯人,而且把竹竿帶進城就是準備製作竹簡或者筷子的,在採納了那位老人的建議后 順利進了城,面對這個還算不錯的結果,心裡會怎麼想呢?我想起碼會有這樣的一些體會:①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不等於別人也沒有辦法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不妨聽聽別人的意見; ②對於別人的合理化建議應該果斷採納,哪怕這個建議在事後看來不是最好的; ③有些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只要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分而治之,也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仍然假如我們是那個魯人,當時只想着如何進城,而忘了自己將長長的竹竿帶進城是為了做旗杆之類用的,面對被截斷的竹竿心裡又會怎麼想呢?我想大概會總結出如下的教訓:①遇到問題要冷靜分析,三思而後行; ②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都適合自己,不能盲目照搬;③不要急功近利,為了眼前的利益忘記長遠的利益和追求。

  又假如我們是那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面對前一種情況,我們會有什麼樣的體會呢?大概應該是這樣吧:①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幫助;②幫助別人不要怕被誤解被譏諷。如果面對的是后一種情況我們該汲取什麼教訓呢?仔細想想,那就應該是:①幫助別人就應該先了解對方的真正所需;②要想真正幫助別人,就不能固步自封,而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本領。

  當然,如何發掘事實中的N個道理一定還會有更科學更便捷的方法,鄙人所說可能和《執竿入城》中那個白髮老叟的主意差不多,那就權當引玉之磚吧。



【高考議論文寫作】(二)發掘事實中的n個道理 標籤:雨中的樹 高考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