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幾位愛好寫作的朋友交流一些寫文章的體會和感悟,最近又認認真真地看了兩本基層作者創作的戲劇曲藝作品集子,學習之餘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豐富了自己學習散文寫作的知識和常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悟,姑且算作學習心得吧。
——關於散文的文體
其實很多愛好散文寫作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名家,在寫一篇東西時並沒有刻意追求嚴格意義上的文體,只大體上可以歸為散文體罷了,因為現代散文範圍是很寬泛的,除小說、詩歌、戲劇之外很多東西都可以歸到散文中。
按照專業辭書的解釋,散文也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小說、詩歌、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散文又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記敘散文,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議論性散文,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關於為什麼寫
也可以理解為給誰寫,或是寫給誰看。余秋雨先生在《文明的碎片》題敘中曾引錄了1994年與《文匯報》徐甡先生的對話,徐先生問:“這些年海內外對你的散文評論很多,你如何評價自己在當代中國散文界的地位?” 余秋雨先生答道:“為了免除做前後左右比較的苦惱,能不能允許我不把這些東西稱作散文?現在被收入散文選的古代人的書信和外國人的講稿,當初一定不是作為散文來寫的吧?”余秋雨先生在題敘中說,我寫那些文章,不能說完全沒有考慮過文體,但主要是為了傾吐一種文化感受。這些年來,這種文化感受越來越強烈,如鬼使神差般纏繞心頭。奇怪的是,雖然強烈卻無以名之,因此也無以盡之,寫了一篇覺得不夠又寫一篇,從《文化苦旅》系列寫到《山居筆記》系列,老想不寫卻還在寫。余秋雨先生的這文字,既談到了文體本身,而更是說到了一種寫作責任、寫作目的和寫作衝動;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每個人寫東西都不是盲目的,都有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躲進小樓,閉門造車,束之高閣,秘不示人,那就是為自己而寫;寫作的目的也無外乎兩個:一是練練手,通過寫作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和文學素養;另一個就可以理解為自己情感的寄託和釋放。如果你走出去,深入社會,貼近生活,寫出的東西拿去發表,包括上傳到網絡空間,至少是讓人們看的,那就不僅僅是為自己而寫,很大一個程度是為別人而寫。劉雲山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會上曾強調“要切實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樹立以人民為中心、以普通大眾為對象的創作導向,弄清楚給誰看、給誰演、給誰讀,真正把服務群眾作為基點和歸宿。”如果是這樣,那你就要考慮你的作品是否把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傳遞給了人們;你是否讓人們在你的作品中看到光明、看到進步、看到希望;人們看到你的作品后,是否會受到啟迪,是否有所收穫,是否會在美的享受中得到陶冶。這個時候,你的寫作就不是孤立的了,是為社會、為他人、為眾多的讀者。
——關於寫什麼
寫東西,只要不是命題,你就要了解人們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你有什麼,能夠給他們什麼。要在寫作的探索和實踐中學會把握生活的主流,展示社會的積極面,展現人生的美好前景;要善於從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從紛繁的社會實踐中提煉主題,從人們的需求中汲取靈感;同時要學會取捨與揚棄。
寫什麼是創作的出發點。“如果沒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就無法讓自己的作品閃爍出凈化心靈、燭照前行的光輝。”散文家李廣田在《談散文》中說:“只寫一個情節、一段心情、一片風景,也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散文。” 講的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但要寫好這個情節、這段心情、這片風景,條件是“真”,也就是“實”。一定要緊緊抓住那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挖掘、提煉、升華。切忌主觀臆想、言之無物、虛構編造,或是寫一些自己不熟悉或不甚熟悉的事情。如果你生編硬套,拼湊一些情節,那註定是經不起推敲的;也一定會讓人感到平平淡淡,味同嚼蠟,甚至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落入俗套。因此,一定要去寫自己熟悉的,或是親生經歷的。這樣的作品寫出來,鮮活、清新、有個性,有靈魂,有生命力。
——關於構思和布局
確定了選題,應該就是構思了。構思,是作者對選題包括從對事物的最初感受到作品完成的全過程的設計;就是進入創作階段,也仍然在邊寫邊思考,邊寫邊挖掘,邊寫邊認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錯綜紛繁的事物表象里,發現閃光點和獨特之處。這樣寫出的東西才會有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對於構思,作家們各有見地,不妨錄下兩段進入教學模版的經典模式供參考。
著名作家秦牧的構思方法,有人叫做“滾雪球”。他寫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點點,如一片小雪花,隨着題材的增加,體會的深入,聯想的開展,那感覺一步步膨脹起來,就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形成統一的構思。這裡可貴的是最初的感覺,照秦牧的話說,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徵”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飽滿的種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陽光雨露恩澤它,使它萌發成豐富的果實。
徐遲的構思方法,叫“抓一剎那”。這“一剎那”他認為是事物的“精華”部分,最有“光彩”的部分。抓住這“一剎那”,就抓住了頭緒,抓住了中心,零散雜亂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歸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渦漩中》的創作,正反兩方面的教訓都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要貫通全篇,使文章產生深刻的效果。朱光潛先生在《談文學》中說道:“每篇文章必有一個主旨,你須把着重點完全擺在這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裡,烘染盡致,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成一個世界,突出於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於石面一樣。”
——關於文字創作
散文講求形散神不散,寫作時要有主線,圍繞主線展開聯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可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也可以作品中的“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心、用情、用腦,會顯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要學會把握節奏,有跌宕有起伏。
散文要求語言凝練、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生動活潑、情真意切外,還離不開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
修改完善,也應看做是創作的重要環節。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品傳播載體有着質的區別。傳統文學作品一旦發表了,就意味着作品的創作階段結束了,你想修改、你想充實都是不可能的了。而在網絡上發表文學作品,沒有出版社那麼多的把關和校對,不要說觀點上的、認識上的、修辭上的,就是錯別字、標點符號也是可以隨時修改的。文章有時是作者的心靈窗口,同時也是他文化水準、文學修養的集中展現,切不可不以為然。上傳之前要反覆看,反覆讀,反覆改;上傳之後也要經常看,經常讀,經常改。要見錯就改,對讀者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結論
學習寫散文,寫出好散文,最根本的一條是學習與實踐。要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豐富知識,開闊眼界;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憎分明的是非觀,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和理性化的思維;要多學多習,多讀文學大家的名篇佳作,探尋他們的成功之路,領會他們的創作思想、方法和技巧,培養自己的創作激情,提升創作水準。
(秋實於2014年4月4日寫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