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

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所有關於生命的話題都是嚴肅的,因為生命值得敬畏!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

  最近,在一份試卷中,同事引用“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禮記檀弓下》)”一文,出了這樣一道題目:你是否贊同這位餓者的做法?請簡要說說理由。

  統計一個班,贊同的學生有20人,佔31.7%;不贊同的學生有43人,佔68.3%。

  不贊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理由的闡述。現簡要摘錄幾位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學生甲:我不贊同,我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接受他人幫助不等於沒有骨氣。

  學生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顧一時的面子而放棄求生的機會,太愚蠢!

  學生丙:君子雖然品行高尚,但應該知道保全大局,而文中的餓者只知道一味遵守君子之道卻不知變通,以致失掉性命,這是不理智、不聰明的做法。

  學生丁甚至學生列舉了“韓信能忍胯下之辱”的實例來證明飢者的無知。

  這種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學生的生命觀異常強烈,這是一件好事。但仔細揣摩一番,我們不能不心生悲涼。生命固然值得敬畏,然而為了生的權利就能放棄做人的尊嚴嗎?我們不應而且無法譴責孩子的思維,因為這裡不僅有世界觀人生觀的認知問題,更有對文本的解讀特別是對背景的了解問題。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裡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髮,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着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着這個饑民大聲吆喝着:“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嗟(jiē),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着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最後那個人飢餓而死。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這位有骨氣的饑民的舉動,值得我們讚揚。陶淵明曾“不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拒絕食用美國大米……這就是做人的尊嚴!一個人有了自尊,他才知道前行的路在何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尊嚴,才能巍然屹立在這個世界上。“不食嗟來之食”曾被吳晗引述在《談骨氣》一文中,作為實例用來佐證做人需要擁有骨氣,這更是對這一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

  然而,現今,為搏出位,為搏眼球,為搏知名度,說到底就是為搏金錢的大有人在。出賣色相、出賣自己的隱私甚至出賣身體出賣靈魂。人格的扭曲非但沒有收到譴責,卻在不少主流媒體大肆宣揚。悲哉!

  值得欣慰的是,還是有部分學生持贊同的觀點,他們的理由幾乎一致——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絕不能丟失做人的尊嚴。因為尊嚴是做人的基礎,絕不能丟棄。這顯然給了我們一些希望,給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一些希望。



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