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張愛玲小說中女性的婚戀觀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的婚戀觀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在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深刻關注了受壓抑女性的女奴意識對婚戀的影響。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人。但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不為禽獸所屈服呢 種婚戀觀根源在於張愛玲內心,然而當時的整個時代也有着不可遏制的關係。

  張愛玲的小說主要以新舊文化交替的三四十年代的殖民地上海為主要社會背景,雖然當時資本主義商業文化已衝擊到人們的生活,新文化運動使許多女性意識到對個性的解放,但古老封建道德系統雖然在一定範圍內勉維持着,她們仍無法自拔地陷入在對傳統舊家庭的眷戀中。在幾千年的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中國女性普遍淪為男人的工具和附屬物,在經濟和精神上都已失去了獨立性,經濟是導致女性的人生悲劇的外在原因,但內在原因則是中國女性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在這種物化的婚戀關係中,女性顯然處於被動,這使她們根本無法把握自己人生幸福的軌跡,只能聽任命運的擺布。在婚戀問題上她們受着封建意識的奴役,生生世世為男性附庸的奴性心理使她們生活在習慣了的掙脫不開的心獄里,自覺自愿屈居於男性的腳下。原來悲弱的女性歷史,其中有一半是她們甘願為奴的。無論是社會地位低下霓喜,還是歌舞昇平的顧曼璐,無論是出身大家的白流蘇,還是家開麻油店的曹七巧,這些女性全被代代相傳的封建意識扼制着了喉管,屈從於、甚至是期盼着男性世界的控制,從未想過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這就註定了她們在婚戀中的女奴地位。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沒落的大家庭中,父親是滿清遺少,繼承了遺少的全部荒淫、殘暴、專制等特徵。她的母親則是一位流過洋的新派女性,愛好音樂、文學。這一新一舊組成的畸形家庭,無愛可言但卻擁有無盡的爭鬥與傾軋。父母離婚後,張愛玲在父親處受盡折磨。無愛的父母,無愛的家,在童年的張愛玲的心靈上投下了永難忘記的陰影,促使她敏感而又早熟。童年的母愛缺席,少年的父母離異,青年的遠赴香港求學,中年的婚姻變故,晚年的客死他鄉,特殊的經歷,使她更多地着眼於亂世中的家庭婚姻生活,着眼於世俗人生,而淡化國家、民族、階級等意識,以冷靜、犀利的眼光去審視這個紛繁的俗世,並站在女性的角度去剖析女性在這紛繁俗世中的辛酸與無奈。在這辛酸與無奈的背後,張愛玲看到了女性在漫長的男權社會中,已經逐漸形成的物質上對男性的依賴和無法改變的強烈的虛榮心。這種心理痼疾正是女性難以逃脫悲劇命運的根源。

  在張愛玲始終把婚姻問題放在各種社會和經濟關係中去考察,她們筆下的愛情與婚姻大多數是經濟問題,生存問題;婚姻不是作為純粹的愛情結果而存在,而是作為經濟需要而存在。在現代社會中,有錢是人能長期自立並追尋儘可能多的自由的基礎。張愛玲的母親留學法國后,姨太太的百般刁難讓張愛玲更相信錢的重要性。繼而她筆下的女性大多為金錢物質所困,不惜以愛情、婚姻作抵。她關於女人的看法:“以美好的身體取悅於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通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完全可以歸在這一項下”。《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如此,《金鎖記》里曹七巧亦如此。這不得不讓我們想到張愛玲不幸的兩次婚姻。如果說與胡蘭成的結合是一種女人對男人單純的愛,那麼和賴雅再婚就似乎帶着某種利益色彩。而這一切的經歷都為張愛玲筆下女性的性格和命運悲劇埋下了伏筆。沒有溫情,只有婚姻。為此,《連環套》中的霓喜一生都在為一紙婚書苦苦掙扎;《半生緣》顧曼路對了生存也只有嫁給一個小癟三;《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與范柳原在婚姻的城池大戰中,終於以攻破范柳原的婚戀之戰而告捷;《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用她一生的青春換來了一把黃金枷鎖。這些女性群體在經濟上對男性的過度依賴,註定她們要被囚禁在婚姻的經濟鎖鏈中。

  在張愛玲筆下的婚姻愛情總充滿磨難,有着或多或少的缺憾,所以作品中遍布着不完美甚至談不上真誠的戀愛和婚姻,愛情反而是有利可圖的實現婚姻的終極目標。在《連環套》里霓喜和不同的男人調情,生活,卻始終沒有結果。《半生緣》中有真摯動人的愛情描寫,但不過是一場夢,經不起現實的輕輕撕扯便會破裂。《傾城之戀》中,香港的淪陷成就了白流蘇的婚姻,但並沒有成就她的愛情。小說結尾寫道:“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問也罷!”讀罷掩卷,有幾分哀艷,幾分惆悵,幾分宿命,幾分悲涼襲上心頭。《金鎖記》中七巧對兒女的婚事百般阻撓,使曾對婚姻愛情充滿希望的兒女走向和她同樣的婚戀悲劇。變態的靈魂,情愛的虛假,無愛的婚姻,生命的瑣碎,人性的扭曲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寫盡了人間百態、人世滄桑。張愛玲對人性的弱點,人生的苦難及婚戀的不完美進行了高度的解剖,筆下不同的婚姻狀態卻產生了的相似結果,婚姻是金錢交易,是女人對男人的依附,反映出“五·四”思想解放在女性思想解放上的不徹底性。

  張愛玲筆下古老的女人,她們好像已經存活了幾個世紀,或者她們並未真正活過。她們的不幸不僅在於社會的眼中,而是按着傳統觀念為他們選擇一種門當戶對的理想的歸宿,更在於他們的全部教養和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男人預設準備。無論被什麼樣的男人選擇,他們的命運又只能是“奴”只是“性”,是男人的情慾或者自己情慾的奴隸。縱觀張愛玲的作品,她憑藉女性敏銳的觀察力,精確細緻地寫出了生活中平平凡凡人物的婚戀關係,雖然缺少浪漫的愛情,但現實的表現給人們帶來了極大心靈的撞擊,好像不小心被別人窺視到陰暗的心靈,張愛玲憑着冷靜無奈筆調,深刻解剖了人性的弱點,人生的苦難及婚戀的不完美性。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的婚戀觀 標籤:女性求職 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