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時事評論>在故鄉遙望孤獨中守望——評“留守兒童”與“中年空巢”現象

在故鄉遙望孤獨中守望——評“留守兒童”與“中年空巢”現象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都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同樣,與之相對的另一種現象“中年空巢”,近年來也同樣在不斷加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年空巢”現象已經十分普遍,這些獨生子女離家時父母的年齡多在40-55歲之間,伴隨着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現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現象”正呈現“中年化”趨勢,被稱之為“中年空巢”現象。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同樣地,當子女離家后,人到中年的他們往往會感到失落、焦慮、無所適從,由此產生了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以往傳統意義上的老年人空巢現象逐漸呈現中年化趨勢,“中年空巢”人群已經在社會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中年空巢”主要表現為失落感、孤獨感、衰老感、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主要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城市。具體情況如下:首先,.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其次,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再次,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造成“中年空巢”現象的發生,同樣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現在“計劃生育”政策下孩子只有一個,子女成長中求學和工作的需要,往往大多時間裡只能身處異地,原本的“三人世界”被打破,只剩下“二人世界”。其次,“中年空巢”來自於一些父母的價值理念。孩子在家的時候,夫妻雙方都有一種被孩子需要的價值感。當這種價值感不在了,就出現了心理上的明顯落差。另外中年人從社會關係上講也基本定型,事業幾乎走到了盡頭,在社會上的價值感也很可能在一瞬間瓦解。當家庭和社會兩方面的價值感都不存在的時候,空巢心理就會佔據主要的地位。

  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中年空巢”,都只能在故鄉孤獨中守望。如此畸形的社會狀態下,折射出的是這個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背後一幅又一幅的社會悲劇,凸顯了中國在不斷擴張的工業社會生產下,日益深刻的社會矛盾。無論是孩子對父母的渴望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無一不暴露了當今中國社會制度中存在的缺口。究其本質原因,其根本在於社會的不公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會的不公平,導致農村人口只能骨肉分離,城市人口卻可盡享天倫之樂。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思嗎?

  倘若,不加快社會公平建設的步伐,試想,下一個農村的你,是否,也獨自一人在故鄉遙望孤獨中守望着?



在故鄉遙望孤獨中守望——評“留守兒童”與“中年空巢”現象 標籤: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