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時事評論>教師節隨想

教師節隨想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一

  “三人之行,必有我師”,聖賢先哲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對“教師”的來源和範圍作出了界定與解說。“有教無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功能與作用也在後人的實踐中不斷延伸與完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現代人更是把教師的地位和職責賦予了神聖而高潔的光環。於是,教師這一職業在工農兵學商之後,被歷史驕傲地歸入現代公務員的行列,並且它已經成為一個人得到“啟蒙、撫育、教養、培訓、指導、修鍊”的主要或重要的渠道之一,成為一個人成長、成才、成熟的必要或首要的人生導師之一。

  雖然教師的定義和內涵是一種歷史的時代的範疇,但是,幾乎每一個現代人都是離不開教師的知識傳授與人格惠澤的。因此,教師的角色意識或職業定位,也就註定是一種西西弗斯似的精神牧師和傳道士,是一種雙重人格的現代“囚徒”——對外是佈道愉快幸福的精神領袖,對內是承受痛苦辛勞的世俗僕人——每位學生家長和社會輿論都是把它作為聖賢或神仙般的代言人,期望值的寄託和放大使得教師已經背上沉重的包袱。

  現在教育戰線工作的人,一般可以分為三種人:為稻梁謀的就業者、勤奮工作的職業者、獻身信仰的事業者。也許這三者中的人不能截然劃分,但是教師職責與身份的淡化異化是一種可以忽視和否認的現實嗎?

  二

  作為一種職業,教師與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現代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和人文素質的內在要求,對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的規範。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教師首先是一個社會人,而後才是一個職業人。因此,教育制度的優劣與社會環境的保障,卻是教師自身成長和展現才華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君不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教育實踐,雖然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卻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應試教育的指揮大棒,仍然在摧殘着祖國花朵的身心健康;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和二元化結構,更加拉大了受教育者的不公平待遇;教育行政化和市場化的弊端,正在神聖的殿堂里長出貪腐的果實;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卻使真正的創新人才和創造才能不能噴涌般地出現;考試內容和方法的陳舊古板,使得教育價值的評估和人才體系的考核變為一種新的“老八股”;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套馬車”,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還不夠協調和完善;素質教育的口號與實踐的距離,使得美好的決策成為一紙空文;品學兼優的學生在社會上的生存狀態,卻不敵差等生的財富炫耀;教育教學中的開放民主意識和快樂氛圍,只有在典型示範和經驗介紹中偶爾出現;作為主導和主體的雙方,教師與學生的對立情緒和情感隔閡依然影響着教育效果;厭學情緒、混文憑的思潮與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校園生活中蔓延……這些問題,與教師能夠脫離干係嗎?是教師能夠克服、解決和扭轉的嗎?

  三

  每年的教師節,是政府和社會獻給教師這一群體和職業的無冕之皇冠,是一種心理寬慰與精神提振,是一種輿論盛宴與讚譽陷阱,是一種社會期待與教育休整。儘管在先進表彰和物資慰問中,教師似乎感到了一種榮光和自豪,但是很快將會淹沒或沉潛於繁重的教學工作和心理負擔中,並且繼續以精神的富豪和物資的乞丐的身份(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的先富起來)埋首於備教改導輔的輪迴之中……

  教師是一種較穩定的職業,可是在現代社會裡,卻往往被“公務員”考試熱拋在一邊。它已經成為一塊雞肋,當人們沒有大魚大肉的饋贈時就會向他投去結親的繡球。因為社會制度的定力和現實利益的誘惑,使得許多人在比較中抉擇利益的最大化,改行跳槽者也就層出不窮了。這可能會被人恥笑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愚人。那麼,這是個人的自由精神的反映,還是社會的職業悲哀的體現呢?

  教師個體的職業精神和生存狀態,也是教師群體的人格魅力和社會地位的間接寫照。教師的層次性、地域性、專業性的區別和顯現,也就使得教師對於認同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了微妙而客觀的理解差別。大學教師似乎具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在象牙塔里受到學子的膜拜和禮遇,工作輕鬆而待遇優厚;中小學幼兒教師受制於應試教育的高壓,疲於奔命而薪水微薄。同理,城市教師與鄉村教師的付出與獲得之比,總是令人噓唏不已感嘆萬千。老年教師、中年教師與青年教師之間的梯隊銜接、經驗傳承、人格互補,有多少是在物質利益之外的有效對接呢?試問,面對此情此景此人,我國每年的教師節,具有多大的價值與意義呢?

  四

  教師節的來臨,是一種職業的期盼,也是一種心靈的自省。在短暫的激動感奮中如身披黃袍的幻覺,瞬間就會被一種現實的高壓和內心的困惑所稀釋。

  是的,我們承認,現代教育呼喚真正意義上的教師出現,但是,它總是被歷史的惰性、傳統的觀念和現實的困境所束縛,因此,那些名師只有寥若晨星般的啟示引導意義。殊不知,大量的教書匠囿於生計的奔波、內心的擠壓和外界的困擾,而真正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方法的教師是鳳毛麟角的。教學藝術的發現與實施,需要教師的全身心的投入與提煉,更需要學生喜愛的情感回應和教學成果的印證。對教師評價和評估的標準與測定,往往是以人為的主觀的長官意志取代客觀的社會的口碑效應。這也是許多教書匠難於短時間內迅速蛻變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真正教師身份的重要原因。

  教師,是在發現和塑造對象的過程中體現自身價值的。與學生長期在一起,我們的童心童真童趣會永遠年輕,在改造和完善對方的同時,我們也被改變着、同化着、快樂着、幸福着,我們的精神生命也在延續着永恆着。品學兼優的學生是我們的最愛,但是,那些差等生或有毛病的學生也是一塊待磨礪的璞玉。只有和他們交上朋友,在關心、理解和愛護中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和喜愛。

  其實,我何嘗不是那種教書匠中的一個呢?當教育機器始終是沿着因循守舊的軌道或固步自封的速度運轉時,當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分數和升學率為唯一衡量標準時,當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存儲器或木偶時,當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被所謂的規章制度扼殺時,作為教師的能力與責任似乎也被同化或異化了——那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應付或與時俱進吧?教師,只要完成規定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地上下班就行了;任何意見或改革試驗不能違背教育管理者(校長、院長或局長等)的意志,否則,教師還會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嗎?

  教師節,應該是令人高興鼓舞的節日。可是,許多個教師節過去了,它的人文光輝與現實溫暖卻並沒有產生多少凝聚和裂變效應,這又是一件令人十分糾結的煩惱之事啊!杞人憂天也好,井底之蛙也罷,面對節日的惠顧與恩澤,教書匠總是要有點反饋的吧……



教師節隨想 標籤:給教師的建議 實習教師 教師法 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