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生活隨筆>暮年感悟

暮年感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月悠悠,如白駒過隙,往事越千年,古今同慨,而今的我,轉眼已近古稀之年,怎能不感慨時光流逝之無情。好在賤體粗安,衣食無憂,含飴弄孫,自得其樂。

  捫心自問,平生胸無大志,所以,庸庸碌碌,得過且過,優哉游哉,倒省去不少的煩惱。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自己是劣等根器之人,有什麼好抱怨的呢?那不是自尋煩惱嗎?現在退休了,更是超然於物外。《菜根譚》云:“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又云:“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者常樂這句話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真正有此心態的能有幾人?韓愈說:“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以何校?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就是說,人生在世,如同大夢醒來,其間的利與害,究竟有什麼值得去計較的?人在睡夢中,有歡樂也有悲傷,等夢醒之時,還有什麼可以去追憶啊?王勃對人生就悟得比較透,他說:“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不無些道理。列子說得更是透徹:“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夫?”是呀,要長生不死幹什麼呢?情感的好惡,古今相同;軀體的安危,古今相同;人間的苦樂,古今相同,社會的動亂,古今相同,既然已經聽過,已經見過,已經經歷過,活到百歲都嫌太多,何況長生不死還要經受許多痛苦呢?一切淡然處之,豈無快樂?

  逝去的歲月俱往矣,時光是不會倒流的。現在安度晚年,如莊子所言:“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一位朋友書贈我一聯:翠竹黃花皆佛性,流水白雲是禪心。正好描述了我此時的心境。正如佛經所云: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是呀,而今追求的就是內心的寧靜。平平淡淡即是福。投身大自然是求得心境淡泊的好途徑。天氣晴和,不時信步出遊,施施而行,散漫而游。人流如織的地方是基本不去的,就喜歡到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正如王安石所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沿崎嶇山路盤旋,一路聽幽泉,觀怪石,景隨步換,見青樹翠蔓,綠草爭茂,佳木蔥蘢,真所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山高雲浮,溪流鳥鳴,仰而觀山,俯而聽泉,偶爾一聲鳥鳴,更顯四周的靜寂。內心空靈,自有一種禪韻。時而遠遊,沿溪溯源,兩岸垂柳拂面,山溪時緩時急,蜿蜒而行,不覺間又見蒼山古木,竹樹煙雲。漫步松蔭之下,橫卧茂草之中,聽山澗潺潺流淌,喝山泉之甘液,送夕陽,賞晚霞,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乃一大樂事也。故蘇軾云:“予之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閑來無事,靜夜默坐斗室,“依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儒佛道各家典籍,偶擇一卷,細細品味,靜慮冥思,蕩滌心塵,體驗寧靜的禪趣。

  有時不出門就靜看庭中翠竹,綠色微浸,枝葉婆娑,風聲竹響,愈喧愈靜。聽的是心境,悟的是人生,如此淡泊亦是一種享受。間或細雨蒙蒙,一簾霧靄,竹韻清幽,此中意境,恬靜嫻逸,自然會忘卻塵世的喧囂。朱子曰:“胸中泰然,豈有不樂!”《周易繫辭》云:“樂天知命,故不憂。”斯言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