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飯後回辦公室,桌上有個紙條,上面寫着:媽媽,杯蓋里是一塊新鮮菠蘿蜜,同學爸爸出差帶回來的,我給你留了點兒快吃吧。署名是女兒。
女兒喜歡與同學互帶水果小吃,中飯後相互交換品嘗其樂無窮,沒想到她今天居然想到讓我分享她的甜蜜。
新鮮的菠蘿蜜口感異常地滑,微甜,濃郁而獨特的香味。我品嘗着,回想到幾年前上幼兒園時女兒不愛午睡,上了小學低年級時依然不肯午睡。中午看班的老師沒辦法管理,便用餅乾哄騙孩子睡覺。女兒果然就範了,記得那天她小手裡緊撰着兩塊餅乾飛跑過來:“媽媽,我獎到了餅乾,給你吃!”我看那餅乾已經被擠變形,那手也似烏雞爪子,但為了照顧她的成就感,依然很開心地吃下去了。
瑣碎小事,記憶卻深。中年的我早已明白,日子就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我一天天老去。值得欣慰的是,小烏鴉已開始懂得反哺啦!如今女兒已經13歲,回想她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細節,真是感慨萬千。有人說過:都以為是兩個成年人塑造了孩子,卻不知實際是孩子塑造了兩個成年人。我深感在女兒成長的歲月里,自己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處世態度......無不發生了質的變化。養育一個孩子,實際上是我的第二次成長,是一個青年更深層次上的社會化過程。
一:交往篇
女兒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在女兒幼小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意識到獨生子女的先天性缺失——沒有玩耍的同伴,沒有遊戲的合作人。每逢節假日在家,孩子獨自玩着布娃娃,嘴巴里嘀咕嘀咕不停,我凝神細聽,卻一點沒聽懂,我困惑:會不會獨生子女太孤獨了,得了孤獨症呢 孩子想傾訴內心
有一天入睡前,又見女兒自言自語說個不停,我直接了當問:你這是幹什麼呢 都說點啥呢 我怎麼感覺你像個神經兮兮的孩子呢
女兒哈哈大笑說:怎麼可能呀 我這樣就好比是和另一個自己說話,非常快樂呢!
布娃娃畢竟是沒有生命的,孩子總有厭倦的那天。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女兒就渴望有小夥伴一起玩耍了。有次她問我:“我怎麼只有一個哥哥呢?”她說的哥哥就是外甥——我妹妹的兒子。我說現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當然兄弟姐妹就少得可憐了。我的外甥比女兒大兩歲,只要他一來,兩個孩子就撇開大人盡情玩耍,家裡所有的家什都成了他們的玩具,玩一整天都不要大人去管。隨着年級的升高,一個初中一個小學,兩人相聚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好在女兒性格很合群,在班級里有很多玩伴,低年級時經常見到她與許多男孩一起玩得非常開心。衣服髒了,頭髮里,衣領里,鞋子里時常灌滿沙子,我抱怨過,但忍耐住沒有禁止孩子玩耍,為此女兒曾經很感激地對我說:“他們(指夥伴)的媽媽都不許自己的孩子弄髒衣服,只有我的媽媽不會為這個罵我呢!”我覺得女性都愛乾淨,孩子的衣服難洗大家都有體會我能理解,可是比起衣服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其實就是在與夥伴玩耍過程中培養的,哪個重要呢?
有個與她幼兒園就在一起玩耍的男孩子,手很巧,會折很多好玩的立體造型的東西。我非常歡迎這個男孩來玩,可是女兒漸漸地不樂意了,說男孩很霸道。我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只見兩個孩子烏眼雞似地互不理睬。一個下午,女兒突然闖進來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巧克力可真好吃!”說完一溜煙出去了。沒想到才半分鐘,那個男孩衝進來了,告狀說:“XX媽媽,XX吃了我的巧克力卻不和我玩,她太霸道了!”男孩的神情非常激動和氣憤,我一下子明白剛才女兒嘴巴里的巧克力就是男孩所給,男孩的邏輯是你既然吃了我的巧克力就得陪我玩耍。我啼笑皆非,連忙向男孩賠禮道歉。看來女兒的內心還沒有建立起與男孩同樣的遊戲規則,所以兩人互相指責對方霸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實際上遵循着很多的規則,這些規則就是從幼年起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的,否則長大以後很難與人相處。
轉眼進入高年級了,孩子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心,對朋友好像有了選擇。記得曾經有個與她同桌的女孩子送給她一條漂亮裙子,她一直很喜歡這條裙子,經常津津樂道這個女孩的好處,友情在她心目中開始有了分量。
去年暑假,她與一個男孩子一起排練英語才藝節目,參賽者是那個男孩,但是男孩必須有個人合作才能參加才藝展示,女兒冒着酷暑一趟趟排練並與男孩一起參賽,其間她也抱怨過比賽榮譽只屬於男孩,甚至她爸爸也因為一次次接送孩子感到厭煩口出怨言何必為他人做嫁衣。但我告訴孩子:“你自己的收穫其實也很多,比如參賽經驗,而更珍貴的是同學之間珍貴的友誼”。結果男孩順利獲得市一等獎,男孩的爺爺親自駕車接女兒出去共餐,男孩小紳士似的,買單,送禮物,哈哈,女兒被送回來時一臉的自豪,自己的付出贏得了別人的真誠感激,這讓她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是個被別人需要的人!我想,孩子的自尊水平一定在這樣的小事中有所提高,我個人認為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其成就動機就越強,積極進取的精神難道不比考試的分數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