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在別人面前妄自菲薄,自高自大。對待生活,甚至還有一種淺嘗輒止的中庸的味道。
老子對“色”的一種解釋是既“色”又不“色”。意思是說他自己好色卻並未達到對色的痴迷;說他不好色卻又不乏對色的嚮往,即所謂的介乎“色”與“不色”之間的中庸說。轉移到生活上,我對生活的感覺亦是如此。雖說身處象牙之塔,即將跨入充滿機遇的社會,尚有大好的年華去打拚,但有時候一種中庸的人生觀卻支配着我“豎眼看人生”。把人生豎起來看,你會發現人生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層次感,凹凸感,輪廓分明,階層對等。不過講到這兒,似乎又有一點討人嫌意味,像是濫充哲學的無聊之語了。
人生是高貴的,但人生也是一種平凡。用平凡孕育高貴,用平凡滋養人生,這就是一項工作,這就是一種責任,同時也是一種平凡人生所汲取於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閃光。甚至你沒有必要多麼刻意的追求高度,也沒有必要去刻意的固化現實。順其自然往往是人生最好的一種調劑。感情挫折,順其自然,不是你的東西終究不屬於你;事業挫折,順其自然,沒有挫折的事業是不成功的事業,是不完美的人生。
我並不是想藉此把自己展現的多麼崇高。其實,一個尚未真正涉足社會的象牙塔中的半成品,想把自己雕琢成什麼樣的人,走出象牙塔的那天便會有了答案:真正的智者不會甘於平庸,但卻又不會放棄中庸者的處世觀。有句古訓:朽木不可雕也。自認為這句話很能彰顯人生。人人都是成品,但在某種意義上,人亦是半成品。在雕琢人生的進程中一切完美,但遺憾的是在最後一刀的雕琢中卻禁不住打磨,“木”一下子散了架,這就是“朽木”。朽木不可雕也。當然,中庸者的人生不是朽木的人生。因為中庸者不是朽木。永遠不是。
“中庸”是一種平凡,一種剔透人生的平凡,一種司空見慣笑納人生的平凡,一種抽刀斷水快意恩仇的另類平凡。
一則古斯拉夫祈文如此說:“主啊,請賜我力量去改變可以改邊的事物,請賜我力量去忍受不可改變的事物。”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者趨向於成穩。余秋雨說過,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不需要再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再向別人申告求訴的大氣,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中庸之道,卻是平凡的孕育。孕育了平凡,也就孕育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