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天水伏羲廟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廟。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成紀、秦州,8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的搖籃。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哺育了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開創了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國歷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國原始社會的一個歷史階段-----伏羲時代。伏羲的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尚書》和《易經》等書,都對伏羲事迹、功德進行高度概括,從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國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據我國古史記載,伏羲又稱庖犧、宓(mi)羲、炮犧等多種稱呼,它們均有“伏化犧牲”的意思。因此,我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伏羲是我國原始社會漁獵畜牧經濟時代的傑出代表。
有關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傳說。相傳他的母親華胥氏,感孕一個巨大的足跡,12年後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為一紀,伏羲的誕生地也就被稱為成紀。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話,反映了我國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會階段。
相傳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聞一多先生考證,“蛇身人首”實際上是我國遠古時期龍圖騰的遺迹,因此伏羲是中華民族龍的祖先。考古發掘證實,天水是龍圖騰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發現我國最早的人首蛇形圖案,被認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由野蠻向文明時期過渡的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觀天象,俯查地理,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總結,創畫了八卦,來教導人們趨吉避凶,表現萬物的變化法則,對人類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伏羲創造了書契,取代了結繩記事的方法,後來促成中國文字的產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禮制,確立了文明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伏羲發明了漁獵生產工具網和罟(Gu),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我國原始漁獵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除此之外,伏羲還用八卦易經的原理治理社會;作歷度,定節氣,總結了24節氣;鑽木取貨,教民熟食改善先民們的生活質量;嘗百葯,制九針,創立醫學;制琴瑟,作樂曲,開創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藝術。他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多方面貢獻,不愧為偉大的中華文化英雄。
根據大量的史籍文獻和現代考古成果證實,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來被稱為“羲皇故里”,歷來是人們朝聖祭祖的聖地。明代在天水專立伏羲廟祭祀,成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質載體。1992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天水期間,欣然揮毫,題寫了“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作為羲皇故里的歷史地位。
天水伏羲廟,又稱“太昊宮”,當地百姓俗稱“人祖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廟內碑刻記載,伏羲廟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了這樣一座整肅宏偉、布局嚴謹的古代建築群。
篇二:天水伏羲廟導遊詞
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佔地面積 1.3萬平方米,建於明正德年間,廟堂為一座兩進三門的建築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特別是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先天殿”內有伏羲塑像、屋頂有六十四卦圖,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6.4 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築。
自1988年開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誕辰日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舉辦規模盛大的公祭典禮,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
伏羲,炎黃兒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先明,正是由於聳開天名道,詔起文明,才有了我們這個在世界文明史山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伏羲廟,又名太吳官,俗稱人宗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禮祭祀廟宇。196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地重要地點。走進伏羲廟,但見庭院疏闊,古樹森森,相傳院內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種成,遺憾的是現在只剩37 棵,這些古柏蒼勁挺撥,冠蓋參天,自然得到園林專家的稱讚,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殂品,明靜清雅的環境襯撫出伏羲廟的周易,堪稱一部世界性經著作,它不僅對哲學、宗教、軍事學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對數學、物理、天文、地理遺傳不科領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近代和現代一些重要科學技術的進展,都與周易的思想有着密切關係,正是由於伏羲以上古文明的偉大貢獻,所以我國祭祀伏羲之禮世代綿延,經久不衰,每年春秋兩次,每年正月十六為伏羲誕辰,實為春祭,農曆七月十九,為伏羲祭日,舉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對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視,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廟隆重舉行,在這裡多次舉辦伏羲文化節,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旅遊觀光,尋幽訪古,唱着我的中國人,迎着月是故鄉明懷着濃濃的鄉情,與深深的敬意,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一批批越過萬水千山,輕輕地步入伏羲廟尋根祭廟,顯示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華夏兒女中產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