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導遊詞>武侯祠導遊詞

武侯祠導遊詞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原來的三義廟有五個殿,規模很大,現在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個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支撐,每根柱子的直徑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對聯12副。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邊有10副三國故事的線描石刻畫。畫的原稿取自於明代《三國演義》版本。這些畫的內容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關公刮骨療毒等。說到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家知道為什麼是劉備做了大哥嗎?民間傳說,當年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位都爭着做大哥,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張飛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樹,於是出了個鬼點子,規定誰在樹上爬得最高,誰就是老大。話一說完,關羽張飛就一溜煙的爬到書尖上去了。劉備缺沒有行動,他走到樹下讓關羽張飛二人下來。隨後用斧頭把樹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後對他們說:把樹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樹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應該做老大。這下,關羽張飛當然不服了,於是劉備又在院子里抓了一隻雞。規定誰要是把雞毛扔到房頂上,誰就當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雞毛扔到房頂上的難度。三人說定以後,由張飛先扔,只見他在雞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長又相對較重的雞毛,後退了十來步,然後往前一衝,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將雞毛往屋頂扔。結果,當然是沒有成功,接下來是關羽。關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細的雞毛,他沒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這有。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最後輪到劉備,只見劉備把整隻雞抓在手裡,連雞帶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頂上。這下,沒有辦法了,關羽張飛都承認他是老大了。當然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傳說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這裡講給大家聽聽,純粹是調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來到劉備墓去看看。我們現在經過的是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的盡頭就是劉備墓。紅牆夾道,就是指兩邊的紅牆夾着中間的石板道路。牆的兩邊種的都是竹子,這種竹叫大葉綿竹,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徵,長得高大茂密,葉子比較寬闊,同時比較有韌性,生長期也比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長到這麼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時用的竹筐竹簍都是用這種竹子編成的。說到竹子,四川可以說是竹子的故鄉,全世界共有竹子種類400多種,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種。也因此四川的大熊貓比較多,主要是因為食物比較豐富。當然大熊貓吃的不是大葉綿竹,它們主要食用箭竹,以後有機會到熊貓基地,我們再細說。好了,來欣賞一下我們面前的這幅對聯:一y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一y土尚巍然指的是劉備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無人損毀。銅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個地名,在洛陽城外。現今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上。曹操一生殺人無數,怕死後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讓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個假墓葬。上聯拿劉備和曹操做了一對比,吹捧了劉備,貶低了曹操。下聯就很簡單了,是對歷史的和過去的一種感嘆。

  我們來看一下這塊碑,漢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風化掉的,陵在咱們古代專指帝王的墳墓,老百姓的墳墓那是不能夠叫着陵的。漢是劉備政權的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謚號。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們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們把一個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們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這通碑是清代立的,漢代的墓是沒有立碑這種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後人立的。

  前面我們這個土堆就是劉備墓,墓高12米,周長180米。這個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大家發現是什麼了嗎?對,一是劉備的墓太小了,顯得沒有帝王之氣。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劉備墓之所以這麼小,我們推測是由於修建陵墓的時間太短太倉促所致。《三國志》記載,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222年出兵攻打吳國。戰敗后,退居白帝城,於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修建,也就是說公元222年劉備陵墓開始建設,但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五月運回成都,為什麼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還沒有修好。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說,短短一年的時間很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劉備四月病逝的時候,諸葛亮應該是快馬告知了劉禪,可能將修建大規模陵墓的計劃改變了,改成現在這種規模。這是第一個不同點,第二個不同點,劉備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為什麼會修成地上墓,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成都屬於平原地帶,地下水十分的豐富,按照當年的說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話不利於墓葬的保護。據史書記載,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關於劉備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懷疑,說這只是劉備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節。但是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這個墓是真的。在漢朝,有一個規定,皇帝死後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須葬在都城。加上當時諸葛亮對劉備十分忠心,不可能讓把劉備葬在外地。還有一點,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五常規定。劉禪剛剛即位,為了穩定人心,給大臣們老百姓有個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給人留下罵名。所以這個墓應該是真的。

  劉備墓距今1700多年,雖然是地上墓,但是卻從來沒有被盜過。傳說唐代時一夥盜墓賊,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打洞進入墓室內,看見裡面燈火輝煌,劉備正與關羽下棋,張飛在一旁觀戰,十名武士站立在一側。賊人嚇得魂不附體,紛紛下跪求饒,劉備揮手示意衛士賜予玉帶和瓊漿。他們喝了瓊漿,繫上玉帶,驚慌爬出洞來,回頭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帶變成了大蛇,纏住了腰,瓊漿變成膠黏住了嘴。據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動劉備墓了。這只是傳說,據我分析,劉備墓沒有被盜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其一、當時劉備下葬時倡導簡葬、薄葬,可能確實沒什麼陪葬品,其二、當時劉備墓外面設有護陵官,戒備森嚴,其三、劉備墓稱為“惠陵”,惠是說劉備仁義施恩惠的意思。劉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人們很敬重他。其四、劉備的二弟是誰,大家都知道吧。關羽是個講義氣,重信義人!全國人民都知道,連黑社會老大都拜他。盜賊也要講信用嘛,俗話說盜亦有道嘛。估計盜賊們看在關羽的面上,就沒有盜劉備的墓了。

  篇二:武侯祠導遊詞

  武侯祠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唐代已有武侯祠,歷代的武侯祠香火都旺過劉備的昭烈廟,統治者認為,臣子香火旺過君主的,與禮制不合。所以至明朝,蜀王朱椿,便把武侯祠遷入昭烈廟,形成了今天群臣合祭的格局。武侯祠享有三國勝地的美譽。

  各位遊客,請看,這裡大門的門額上仍大書“漢昭烈廟”,但百姓都叫它武侯祠,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死後為什麼還和主子爭位呢?這是因為在老百姓的心中,諸葛亮的地位已經高過了劉備。為什麼劉備的名頭不如諸葛亮呢?

  劉備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之一,由於有了《三國志》的廣告效應,名頭已經很響了,但當世還有一個人壓着他,讓他不能出人頭第,成為當世第一的英雄,而名垂千古,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曹操。與曹操相比,劉備可謂百無一用。曹操是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且教子有方,曹植能七步成詩,曹沖七歲能稱象,曹丕子承父業,建立魏國,雄踞中原。劉備呢?沒人知道他寫過什麼文章,也沒有人稱他是什麼家,死後留下一個無能的阿斗,在臣子們還在奮力拚殺的時候,他卻已投降。中國的語言還因他而豐富了一個詞彙——樂不思蜀。養不教父之過,劉備的威名因劉禪而折損了不少。

  諸葛亮呢?他大智、忠貞、勤政、廉潔、治蜀有功。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隆中就寓言天下三分,但當時曹魏、東吳霸業已成,劉備還四處逃避,無息身之地。面對強敵,諸葛亮立主孫劉聯合,正是這一政策開創了豐富多彩的三國歷史。諸葛亮平南中孟獲,七て咦藎縱觀古今,如此氣魄,誰曾有過?所以諸葛亮被奉為智慧之神,千古不忘。再說忠貞,諸葛亮以足智多謀為蜀漢立下了莫大的功勞,他執掌蜀政權幾十年,文臣武將皆臣服於他,百姓也都愛戴他,曹操的兒子是廢漢自立為帝的,諸葛亮也完全可以照做,但他卻嚴守禮制,光明磊落。諸葛亮一生勤於政務、軍務,連死後的軍國大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死時家無積蓄,囑咐家人栽桑養蠶,自食其力。諸葛亮依法治蜀,開發四川,功勞卓著,據《三國志》作者,曾親歷當年時況的史學家陳壽說:“當時蜀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到處昇平景象。”

  儘管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人們也不以尊卑貴賤來看待劉備和諸葛亮,正是諸葛亮無以倫比的智慧,和高潔的品格,得到百姓的愛戴,使得他的地位高過劉備。各位遊客,今天我們不只是在談論武侯祠的來歷,而是要知道諸葛亮的精神早已升華,成為我們民族的文化,諸葛亮的故事還將世代相傳。

  篇三:武侯祠導遊詞

  各位遊客:

  剛才我們遊覽了武侯祠中的劉備殿以及文臣武將廊,現在我們來到了諸葛亮殿,這裡才是真正紀念諸葛亮丞相的武侯祠。

  請大家注意,現在我們要下一級台階。為什麼要下這級台階呢?原來這是古代君尊臣卑觀念的體現。武侯祠是君臣合廟,劉備廟在前,諸葛亮武侯祠在後,於禮制不合,所以人們在建造武侯祠時,就有意將諸葛亮殿建低一個台階,以突出劉備作為一國之君的崇高地位。

  現在我們將穿過過廳。請注意過廳兩側懸挂的匾額、對聯和繪畫,它們大多出自董必武、郭沫若、徐悲鴻、沙孟海、張愛萍等名人名家之手。

  請看這副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就是聞名全國的“攻心”對,也是武侯祠對聯中的精品。我們知道,自古以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如何才能治理好四川呢?“攻心”和“審勢”就是最好的答案。

  對聯的作者是清末雲南劍川縣人趙藩。上聯是說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亂時,採用馬謖建議,實行攻心戰術,對夷帥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從此不再反叛。稱讚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人,而不是好戰的軍事家。下聯稱讚諸葛亮能審時度勢,制定出寬嚴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後人從中吸取教益。這副對聯對諸葛亮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提出了“攻心”和“審勢”兩個很有啟發性的問題,是古代治國方略的精髓所在。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諸葛亮殿。請看,坐在龕台正中的塑像就是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頭戴綸(guan)巾,身披金袍(古稱鶴氅),手執羽扇,凝目沉思,一副憂國憂民、深謀遠慮的神采,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儀。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年輕時隱居於荊州襄陽(今襄樊)“隆中”,因胸懷大志,刻苦好學,才智出眾,得到“卧龍”的美稱。

  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訪賢,劉備三顧茅廬,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制定了一條佔有荊(今湖北)、益(今四川)二州,東聯孫權,北抗曹魏的國策,史稱“隆中對”。三顧茅廬后,諸葛亮被劉備拜為軍師,從此跟隨劉備,取得了赤壁之戰、奪取益州等戰役的勝利。蜀國創建后,被任命為丞相。劉備死後,在奉節白帝城受託孤重任,輔助後主劉禪,執掌了蜀漢朝政。

  諸葛亮治蜀達20多年,主要政績有:以法治蜀;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諸葛亮由於長期勞累,不幸早逝於北伐前線的武功五丈原,死的時候才54歲,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一生做了大量有益於社會進步和勤政愛民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尤其敬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範和智慧的化身加以崇拜,修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來紀念他。

  請看諸葛亮兩邊的塑像,左邊的是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右邊是孫子諸葛尚。他們在公元263年曹魏滅蜀時,率部與魏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在綿竹陣亡。諸葛亮子孫三代,人稱“三世忠貞”。

  請大家看殿內陳列的這面銅鼓。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所以它又被稱為諸葛鼓。

  各位遊客,諸葛亮殿兩側廂房內,是諸葛亮事迹陳列室,有大量反映諸葛亮事迹的圖片資料,請大家隨意參觀。十分鐘后我再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先主劉備的陵墓——惠陵。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