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寫景散文>翠柏紅牆武侯祠

翠柏紅牆武侯祠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珍着在成都半天的時間,我們一行從成都喜瑪拉雅酒店打的前行全國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門侯建大街,坐北朝南。走下的士,展現在眼前的是翠柏紅牆,兩棵古榕為屏,一對石獅拱衛,當街一座朱紅飛檐的廟門,上方寫有“漢昭烈廟”四個醒目的大字。據《中華散文珍藏本·梁衡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記載,公元234年,諸葛亮對魏作戰病死軍中,一時國傾樑柱,民失相父,舉國上下無限悲慟。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李雄為紀念三國蜀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在成都最早建起祠堂,以後多次變迂。先是武侯祠與劉備廟毗鄰,然而,武侯祠前香火不斷,劉備廟前車馬凋稀,十分冷落。明初,帝室之胄朱椿來拜,見此情景,遂下令廢武侯祠,只許在劉備殿旁附近帶供諸葛亮。但事與願違,百姓反把整座廟稱武侯祠,香火更甚。到了清康熙年間,為解決這一問題,朝廷乾脆改建為君臣合廟,劉備在前,諸葛亮於後,以後多次重申正名為昭烈廟(劉備謚號昭烈帝),並在大門上懸以巨匾。雖然歷史上形成君臣合廟的規模,但人們一直把昭烈廟稱為“武侯祠”。為什麼人們總把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稱之為武侯祠呢 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為忠臣良相、智慧的化身,威望超過了劉備,所以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習慣地把這座廟稱武侯祠。

  武侯祠佔地面積56畝,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莊嚴肅穆。主體建築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五重建築中以劉備殿最高,雄偉壯麗。西側為三義廟和劉備陵園。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

  跨進大門便是綠樹掩映、鮮花艷目的庭院,一條長50米的甬道直通二門,路兩側各有碑廊。東側廊內那通唐碑,全稱為《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通高3.67米,寬0.95米,厚0.25米,立於石板路右側的碑亭之最南端。此碑刻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當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拜謁武侯祠后,命節度書記斐度(後為唐朝中期名相)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成都府少尹、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後世稱之為“三絕”。石碑正面刻銘文並序言,碑陰刻武元衡一行27人的職務和姓名。西側為明碑。

  穿過第二門是深約50米的四合院,門上懸匾寫着“明良千古”,長廊壁上嵌有岳飛代寫的前後《出師表》石刻。石碑共37塊,每塊高63厘米,寬58厘米,刻工精良,字體行草,筆力遒勁,龍飛鳳舞,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於公元227年率軍進駐漢中,準備北伐曹魏,以圖中原。臨行前,給皇帝劉禪的一份奏章。他在表中分析了當時形勢,提出可以信賴的文臣武將,規勸劉禪要奮發有為,勵精圖治,執法公允,任人唯賢, “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興旺;不要“親小人,遠賢臣”,“妄自菲薄”,“塞忠諫之路”。最後諸葛亮表示,自己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一定要為“興復漢室”竭忠盡智,效死不渝。表文情感真摯,言詞懇切,讀後催人淚下。古代有“讀《出師表》不落淚者不忠”之說。后《出師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諸葛亮又一次上書的一份表文。千古流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即出此表中。相傳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經過南陽武侯祠時,觀賞《出師表》表文後,深受感動,淚下如雨,逐揮淚一氣呵成了這幅墨寶。

  劉備殿高大雄偉,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殿堂七間,有正殿、偏殿和邊間。進入劉備殿內,只見平台中央,放置着一尊鐵鼎,為1483年(明成化十年)鑄造,連耳通高1.33米,鑄工精細,兩耳各鑄一龍,張口相向,均以雙爪抱住鼎口,鼓起的鼎腹向上,祥雲練繞,數條浮雕游龍嬉戲雲間,三隻鼎足為雙角怪獸,有力地承負着近千斤的鼎身。三足鐵鼎,象徵著那歷史上三國的鼎立,鐵鼎上的游龍象徵著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正殿中間供的是劉備塑像,塑於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像高3米,頭戴天平冕冠,身着黃袍,手捧朝天圭玉,寬面大耳,神態靜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璽,一捧寶劍,肅然側立。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以死殉國,受到後人的頌揚。共2頁,當前第1頁1 文/處世哲學

  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和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卧蠶眉,兩眼半睜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象簡,一副帝王打扮神靈面孔。西偏殿內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含虎鬚,像貌威猛而有生氣。關羽和張飛早年追隨劉備打天下,南征北戰,善戰勇猛,是三國時代的“熊虎將”。劉備殿前東西廊廡內共有蜀漢當時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文臣廊內有14尊,以龐統為首;武將廊內有14尊,以趙云為首。

  過了劉備殿,下11台階,穿過庭,又是一座四合院,東西南三面以迴廊相通,正北是諸葛亮殿。殿上懸挂着清康熙帝第17子宗親王愛新覺羅的題匾“名垂宇宙”。諸葛亮殿內有兩角峙立鐘樓、鼓樓,東廂為書房,西廂為客廳,室外迥廊,可以憑眺綠水漣漪的荷花池。諸葛亮端祥地坐在正中的龕台上,頭戴綸巾,手持羽扁,端肅清正,凝神沉思,顯示出一代儒相的風範。他的左右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瞻和尚在諸葛亮死後都為蜀漢政權戰死沙場。殿後有銅鼓三面,為丞相當年治軍之用,雖己綠銹斑駁,但餘威尚存。殿的左右兩壁書着他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分條縷析,猶知數十年以後的天下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詞,一表憂國憂民之心。

  出諸葛亮殿,就是三義廟。三義廟是祭祀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的廟宇。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有四進五殿,規模宏大,在市區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設的需要,1997年遷建於曹營壩。與武侯祠的建築風格和內容一致。屋頂為單檐硬山式,青色簡瓦覆蓋其上,木石抬梁式結構,立柱及柱礎均為石質。有40根用石雕成的圓形立柱,柱徑0.5米, 24根石柱上刻有對聯12副,聯文描金。正殿恢復了劉、關、張的泥塑坐像,廊房兩壁新增加10幅三國故事線描石刻畫。三義廟增添了武侯古祠的內涵。

  從三義廟西行,過小橋,經桂荷樓、琴亭,進入翠竹簇擁的紅牆夾道。夾道盡處,是劉備墓。劉備墓史稱為惠陵,是唯一可確知其位置的三國帝陵。劉備生前仁慈愛民惠民,故曰“惠”。劉備死於公元223年4月,至8月,葬於惠陵。歷代王朝都設守陵戶,百姓也自覺保護它。劉備的墓陵佔地極大,墓土冢高12米,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着陵墓,墓上綠蔭覆蓋,墓前有碑和寢殿。據史書記載,劉備墓中還葬有劉備先後死去的甘夫人、吳夫人兩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盤桓在武侯祠,彷彿盪悠在1500多年前的歷史長河之中,心中無限感慨。憶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代臣君並肩闖下江山,到頭來只留下翠柏紅牆;想今日,古人雖離去久遠,但所留下的豐功偉績和文物,卻可警世後人。

  (寫於2006年7月27日)

  共2頁,當前第2頁2 文/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