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武侯祠導遊詞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們就要到達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謚號忠武侯,後來人們便尊稱他為武侯,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三國時代雖然比較短暫,但卻一直被公認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認為三國就是公元220年——265年。三國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為當時中原大地上並存著魏、蜀、吳三個地方政權。
武侯祠始建於何時,現在已經沒有資料可以考證了,但是從大詩人杜甫《蜀相》這首詩中的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我們可以推斷,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經存在了。為什麼這麼說,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從“丞相祠堂何處尋”這句詩我們可以推斷,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要晚於武侯祠修建的時間,也就是說,杜甫寫詩的時候武侯祠已經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會辛辛苦苦的去尋找不存在的東西,除非他瘋了;其二,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像柏樹這樣的樹種生長是比較緩慢的,要長成森森的翠柏,起碼要一百多年的時間。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59年,我們用759減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開國時間是公元618年,所以從這兩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時期,這裡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朝初年的時候,祠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又因為戰爭被毀,今天我們將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武侯祠,請隨我一同去遊覽。首先,請大家抬頭看看大門懸挂的匾額“漢昭烈廟”,漢是指當年劉備蜀漢政權的稱號。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謚號。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裡是祭祀蜀漢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又稱它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嗎?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所以大家都稱為武侯祠。
現在請大家一起跟隨我進入景區,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幅圖是景區的導遊圖,等一下我們依次遊覽大門、三絕碑、二門、前後出師表、文臣武將廊,劉備殿,諸葛亮殿,然後經過桂和樓到劉備墓。願意聽我講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遊覽的朋友可以自由參觀,我們11點30分在這個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兩邊,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塊是清代刻建的,一塊為明代刻建,一塊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記載了祠廟重建和維修的情況:明碑着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我們右手邊的這塊唐碑是最有名最有價值的。唐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屬27人,來到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后刻建的。因為歷來治理四川比治理國家更難,而武元衡在任職期間對治理蜀地採取了許多有效的辦法,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肯定,他以諸葛亮自詡(就是把自己比作諸葛亮),想要樹碑立功。他的27個幕僚中的書記官(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秘書長)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極力的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蕭何、張良。這篇文章表面上是稱頌諸葛亮,實則吹捧武元衡是堪與諸葛亮媲美的謀略大師、經緯之才。文章立意新穎,比喻十分精妙,評價也很中肯。後來,裴度還受到唐僖宗的賞識,成為三朝宰相,輔佐了四個皇帝。另一個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長)柳公綽為文章書寫撰文,他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書法漂亮,當時許多有錢人家都想買柳公綽撰寫的墓志銘。外國使臣也爭相購買。所以讓柳公綽來撰寫裴度的文章實在是相得益彰。所以,這塊碑以其文章傳世,書法精湛和諸葛亮的偉大功績而被譽為“三絕碑”。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保護這塊碑不被破壞,我們將參與這項工程的工農代表,魯建的鐫刻工藝,也算進了三絕,所以我們有時候聽到的三絕也指精妙絕倫的文章、書法和鐫刻工藝。
對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石碑下面這個東西,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烏龜?不過它並不是烏龜,二是龍生九子的第六子,P痢C骷漵芯淥子鋨。說:摸摸P鐐罰一生不用愁,摸摸P簾常旅途不疲憊。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現在我們來到了二門,大家抬頭看看門上的匾額,不妨一起讀一讀這四個字。不錯,這就是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額,匾額的意思是說劉備慧眼識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做了軍師,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發現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中的千里馬可以算一個好伯樂了。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明”字左邊的“日”字中間怎麼多了一橫成了一個“目”字,會不會是寫錯了。其實,這個字並沒有寫錯,大家看看匾額的落款寫的是:大清康熙年間,如果大家對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有了解的話,應該就明白,多一橫是為了避諱明朝的“明”。
過了二門,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氣勢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劉備殿。兩邊是文成武將廊,這些我們待會兒再說。先來欣賞一下這面牆上的文字,這就是著名的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給皇帝劉禪獻上的奏章。這面牆上的文字並不是諸葛亮所題寫的,相傳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路過南陽武侯祠的時候題寫的。這些拓片都是從南陽武侯祠搬運到成都來的,那大家看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誠危機存亡之秋”就開始寫成了行書,後面又是草書。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當時岳飛喝了酒,略有幾分酒意。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的拘謹,字體也很工整,後來酒精發作加上文章的才華橫溢,只好用龍飛鳳舞的草書表達滿腔的豪情。大家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出岳元帥當時的心情嗎?一般人可能都認為武將不大會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飛的字就寫的非常的棒,《出師表》全文共13個“帝”字,但是每一個帝字的寫法都不相同。大家看,這裡、這裡、這裡。(而事實上這並非是岳飛的真跡,這是明朝時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題寫的。據說當時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幾分醉意以後,跑到武侯祠來想弄個名垂青史的驚世之舉。想來想去,想到借題發揮,選擇了題寫《出師表》。這位仁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還比較拘謹,寫着寫着就豪放了起來。文章的才華橫溢再加酒精發作,只好用龍飛鳳舞來表達滿腔豪情。寫完之後,想到自己人微言輕,便翻了幾下眼珠子,題上“岳飛”的名字。從此魚目混珠,讓人真假難辨。因為諸葛亮和岳飛二人英名與功業都為千古傳奇。後人敬愛他倆,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經變成了真的。白麟的書法、孔明的文章、岳飛的落款,雖然是欺世盜名,表裡不一。但是書法確實寫的好,飽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們視為上上品。)接下來我們再去欣賞一下后出師表,在中學的課文當中,我們只要求背誦了《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只作為課外閱讀的文章,所以大家對后出師表可能相對要陌生一些。與前出師表相比較,后出師表更像一篇分析戰爭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訴了我們出師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師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該怎麼用人,講國家怎樣才能強盛等等。后出師表當中也有9個帝字,每個字的寫法也是不一樣的。1958年,毛主席參觀武侯祠時,對岳飛的書法大加的讚揚,用了“龍騰虎躍,氣象萬千”八個字來評價。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臣廊,廊內一共有14尊塑像,這14位蜀國官吏都很有才華、為官清正廉潔。其中董允直言敢諫,後主劉禪也怕他三分。鄧芝不僅在“東聯孫吳北巨曹魏”的戰略上立下功勞,而且一輩子都沒有貪污過,在臨死的時候家裡沒有半點錢財,非常的清正廉潔。蔣琬、費t,是諸葛亮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的兩位丞相繼承人。蔣琬、費t的才幹雖然沒有諸葛亮高,不過他們能夠忠實的執行諸葛亮的政策,在執政期間,都能夠保住蜀國的安定和繁榮。那居於文臣之首的就是我們面前的這位龐統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覺得龐統又丑又黑,龐統也的確長得有點影響市容,對不起觀眾。但是龐統才思敏捷,博學多智,年輕的時候被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最開始劉備並不看好龐統,就是因為他長得其貌不揚的。後來經過魯肅和諸葛亮的多次推薦,劉備又親自與他談論了軍國大事之後,才受到重用。但是龐統卻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現廣漢市)的戰役中被亂箭射死,年僅36歲,非常的年輕。說到龐統的死,了解三國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點冤枉。當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幫忙抗擊漢中的張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策,準備趁機佔領蜀地,為自己多爭取一塊地盤。於是打算攻打雒城 ,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難攻的城池,只有一條大道可以到達,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地形從正面進攻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勝。在得到張松敬獻的蜀地地圖之後,才發現有果真一條小道也可以到達雒城,於是劉備打算兵分兩路,由自己率騎兵走小道,龐統率大軍走大道。大軍主要負責正面攻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制勝的關鍵在於劉備率領的騎兵。龐統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擔心劉備。再三請示了劉備之後,決定率騎兵走小道,進攻雒城。在出征的當天,軍士們三更起床、四更做飯、五更天出發。出發時龐統騎上自己的戰馬,結果戰馬不知道受到了驚嚇,突然不受控制,把龐統摔了下來,經過三番五次的努力,龐統始終不能馴服戰馬。大家都知道劉備愛才心切,害怕自己的軍師受到傷害,於是將自己的戰馬的盧馬讓給了龐統,的盧馬是一匹白色的駿馬,曾經還救過劉備一命。龐統推遲了一番,最後擋不住劉備的熱情,還是接受了。於是,龐統率軍出征了,當軍隊行軍到落鳳坡的時候,龐統突然觀察到兩邊懸崖陡峭,山林間樹木茂盛,作為優秀的軍事,他馬上產生了條件發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嗎?在問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鳳坡,當時龐統全身汗毛豎起,不禁打了個寒戰。心裡嘀咕:我號稱“鳳雛”,而這裡是落鳳坡,難道我要死在這裡。一番調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謂無巧不成書,落鳳坡確實有張任的軍隊埋伏,張任曾經就聽聞劉備騎的是白馬。於是對士兵說:騎白馬的定是劉備,給我朝騎白馬的放箭!頃刻間萬箭齊發,龐統當場被萬千穿心而死。成了劉備的替死鬼,確實是死的冤枉。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死的也不冤枉。話說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龐統收到了諸葛亮的信件,這信件還是從荊州八百里快遞過來的。意思是說,我近日夜觀星象,發現你的守護星昏暗無色,隱隱有墜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會很順利,建議不要攻打雒城。當時龐統卻想,我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立功,諸葛亮肯定是想搶我的功勞,於是沒有接受建議。就這樣,龐統不幸中箭而死。
這個東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以及他的兒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和趙累的塑像。大家看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卧蠶眉,兩眼半眯半閉,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執象簡,一付帝王打扮神靈面孔。那有沒有朋友知道人們為什麼會把關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關羽的臉又為什麼是紅的呢?先說為什麼是帝王打扮,關羽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倆與劉備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結義”故事。當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關羽曾經被曹操俘獲,曹操三天兩頭給關羽送美酒美肉美人,還給他加官進爵,但是關羽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得到了荊州,並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關羽曾經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因為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設計偷襲,與關平、趙累等人同時遇害,丟失了荊州。陳壽的《三國志》中評論他“傲大夫而親士卒”,簡單來說就是看不起當官的,對下屬士兵卻很好。傲慢和輕敵是導致他失敗和被殺的重要原因。歷來的統治者對關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現在的明間企業家,尤其廣東沿海一帶也多半都會拜關公,甚至香港地區的社團、內地的黑社會這些組織也都拜關公,就是因為他的忠義。在宋朝時,他被追封為王,到了明清時期,加封為關聖大帝,全國各地都修廟祭祀。因此,這裡的關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關羽的臉為什麼又是紅色的呢?明間傳說,以前關羽的臉是很白的,之所以後來成了紅臉,是因為一次戰敗后,關羽逃到一個寡婦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來。家裡又是家徒四壁,還有一張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沒地方可藏。關羽和寡婦都急了。最後,寡婦將自己的頭髮剪了一縷下來貼在關羽的下巴和兩腮上,又將自己家的公雞宰殺,將雞血均勻的塗抹到關羽的臉上。霎時間,關羽又白臉變成了紅臉,還滿臉的鬍鬚。然後兩人一起睡到床上。當官兵趕到,搜查了一番之後,並沒有發現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關羽,官兵離開之後。關羽向寡婦到了謝之後,也離開了寡婦家。但是後來,不管他怎麼洗,臉都是紅的。有人說關羽的臉是羞紅的。因為古時候對女人尤其是寡婦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金銀珠寶或者嫁個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貞潔。關羽覺得自己會影響寡婦的名聲,所以被羞紅了臉。這個故事雖然是杜撰的,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當時關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婦也不會冒着犧牲自己的貞潔的危險來救關羽的命。據說明清時期,在全國數孔夫子的廟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關帝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