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課講稿
群眾路線是一條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根本工作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黨同人民保持血肉聯繫上升到關係國家繁榮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提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使黨員幹部與群眾始終保持"魚水交融"的關係,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進一步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一、什麼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內容
群眾觀點,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群眾的立場和態度。黨的群眾觀點主要內容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向人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等等。這些群眾觀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深刻闡明並正確規定了工人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的根本關係,以及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關係的立場、觀點、方法和作風。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的。
2、群眾路線的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黨的科學的領導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其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其中,"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基本工作方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群眾路線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群眾路線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們黨的生命線。
黨的群眾路線有着豐富的科學內涵,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群眾路線科學體現並具體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同志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黨的群眾路線立於堅實的歷史唯物論理論基礎之上。二是群眾路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科學哲理。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從群眾中來",在哲學上這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這是領導者正確決策的源泉和必由之路;"到群眾中去",在哲學上就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這是領導者的決策得以檢驗、修正、充實和提高的正確途徑。這樣一個過程循環往複,以至無窮,不斷檢驗、豐富和發展真理。三是群眾路線揭示了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的歷史充分證明,黨的力量來源於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四是群眾路線集中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我黨的歷史經驗表明,群眾路線和黨的宗旨,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是取得革命和建設成功的重要保障。五是群眾路線集中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黨的七大高度概括了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二、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演進和歷次群眾路線教育內容
通過梳理黨的群眾路線歷史演進過程和在全黨範圍內多次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踐行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演進
1、大革命時期,群眾路線處於萌芽階段。黨的一大制定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提出"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黨的二大進一步提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鬥的政黨",我們更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袖們也反覆強調做好群眾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但黨在這一時期尚未明確提出群眾路線,群眾路線還處於萌芽狀態。
2、土地革命時期,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1928年11月,李立三在同浙江地區負責人談話時首次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更明確提出了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也一定要"經過群眾路線"。後來,毛澤東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反對本本主義》《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對黨與群眾關係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深入群眾中進行調查;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等觀點,黨的群眾路線初步形成。
3、抗戰時期,群眾路線走向成熟。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人民的戰爭。在這一基礎上,群眾路線的思想理論得到了深化。1943年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若干問題》中首次系統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945年4月,黨的七大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路線。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要"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一時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保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一貫性;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出發點"。至此,黨的群眾路線走向成熟。
4、建國初期,群眾路線進一步完善。1956年9月,鄧小平在八大上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時告誡全黨:"由於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八大上修改的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主張的實現,都要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群眾中間的活動,都要通過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的自覺努力,因此,必須不斷的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
5、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文革"結束,群眾路線曲折發展。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后,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黨的群眾路線被片面等同於群眾運動,給黨和人民造成沉重災難。
6、改革開放以來、群眾路線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群眾路線被定為毛澤東思想"三大活的靈魂"之一;表現更加完整: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並寫入黨章。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的領導人都從不同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群眾路線。
總之,黨的群眾路線是建黨90多年來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中艱辛摸索與總結而取得的成果。
(二)歷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內容
在黨的歷史上,在全黨範圍內開展的大規模整風、整黨運動或活動中,大都涉及群眾路線教育。
1、延安整風運動。這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全黨範圍的普遍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教育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主要目的是通過"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式,糾正宗派主義的黨風和官僚主義的政風,進一步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建設一個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更加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延安整風運動,我們党進一步密切了黨眾關係,確立了為人們服務的宗旨,為黨的七大將群眾路線定為黨的根本政治和組織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47-1949年的土改整黨運動--歷史上第一次全黨範圍內的整黨。解放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和戰略進攻階段。為解決黨內不純的問題,整編黨的隊伍,徹底揭發各種離開黨的路線和政策的錯誤思想,保障土地改革順利進行,支援解放戰爭,在全黨範圍內開展了整黨運動。這次整黨運動,提高了黨的純潔性,密切了黨與群眾的關係;保障了土地革命徹底完成,推動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但是,由於黨對黨內不純的狀況估計過於嚴重,對土地革命任務要求過急,加之受錯誤的唯成分論和片面的貧僱農觀點影響,在整黨的過程中也造成一些嚴重的問題,但其中很多問題很快得到了糾正。
(三)1950年整風運動。全國仍未完全徹底解放,國民黨在大陸的殘餘勢力仍然存在。上級領導機關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中下級領導機關習慣用粗暴、強制、單純行政命令的辦法去完成任務的命令主義作風,以及黨員、幹部中輕視群眾的功臣思想、"革命到頭"思想和一些腐敗蛻化的苗頭。針對這些問題,主要採取討論會、座談會、人民代表會以及個別談話等方式,對脫離群眾的思想作風問題進行整頓,對嚴重的違法瀆職的官僚主義者進行必要的紀律處分。此次整風是執政黨建設的開篇之作,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
(四)1951年-1954年的整黨運動。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員數量增長迅猛,(在解放前後的兩年中,黨增加了200多萬黨員,僅在1949年就發展了145萬人左右,)對這些新發展的黨員還來不及進行有計劃的考驗和培訓。部分老黨員和幹部出現驕傲自滿,以功臣自居情緒,滋長了官僚主義作風,忽視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出現貪圖享受、革命意志衰退的問題。另外,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要求。針對這些問題,在着重思想整頓基礎上進行了組織整頓。通過這次整黨運動,黨風和社會風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提高了黨員幹部的思想覺悟和政治覺悟,清除了黨內存在的腐敗現場和享樂情緒,純潔和壯大了黨組織,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係,增強了黨的執政能力和戰鬥能力。
(五)1957年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是我們黨在全國執政條件下,為加強黨的建設而進行的大規模的具有開創性的嘗試,八屆二中全會提出準備在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1958年8月底結束。這次整風運動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開始,后被反右擴大化打斷。
(六)1969-1971年的整黨運動。這是"文革"期間進行的一場以"整黨建黨""吐故納新"為基本任務的整黨運動。由於指導思想和具體實施的方針、政策上的一些錯誤,致使這次包含群眾教育的運動不僅沒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反而給執政黨建設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
(七)1983-1987年整黨運動。在思想、作風、組織上對"建國"以來黨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地整頓。從1983年下半年開始,用三年多的時間對黨的作風和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這是建黨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黨範圍內的整風。
(八)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教育實踐活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開展了數次全黨範圍黨建方面的教育實踐活動,如"三講"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都包含了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群眾路線教育,都促進了黨群、幹群關係的健康發展,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特點明顯,內容充實
與以往的思想教育活動相比較,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特點更加明顯,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充實。總的來說,這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更必要更緊迫,指導思想更全面、目標和要求更明確,重點和任務更突出,要求更嚴格。
(一)開展這次教育活動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強烈。這次實踐活動是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要繼續經受住執政的考驗、改革開放的考驗、市場經濟的考驗、脫離群眾的考驗,面對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面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等等。是在面對着這一系列危險、考驗和挑戰的背景下開展的。只有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進一步把宗旨意識強化起來,把群眾路線這面大旗高舉起來,讓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從而夯實立黨之本、執政之基。
(二)這次教育活動內容更強調了為民務實清廉。將黨的群眾路線定位為"為民務實清廉",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認識的深化和發展。為民務實清廉,共同構成了繼續執政條件下黨員幹部作風建設的基本要求。
(三)這次教育活動的重點突出了從領導做起。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打鐵先得自身硬"。並且,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明確規定,這次活動的對象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這確實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四)這次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切入點更具體、明確,通過這次活動的開展,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體現了黨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能力與信心,昭示了執政黨的堅強意志。
(五)這次教育活動更加強調了制度建設。這次活動,鄭重提出了從幹部聯繫群眾的制度,到各種接待制度、待遇制度、經費管理制度、會議活動制度等一系列具體而明確的制度建設要求,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強調了靠制度、法規管人。
(六)這次教育活動的總要求更嚴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要貫穿"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這一總要求,立足當前、着眼長遠,通俗鮮明、符合實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既強調了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又突出了對不正之風和突出問題進行治理和查處決心。
四、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促進學院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
雖然我們屬於基層單位或基層組織,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央要解決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在我院某些黨員幹部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黨性觀念不強,宗旨意識淡化,服務師生不積極主動;有的精神狀態不佳,不思進取,工作敷衍塞責,出工不出力,得過且過;有的迴避矛盾和問題,怕惹麻煩,患得患失;有的抓工作落實不力,責任不明,辦事拖拉,效率低下;有的貪圖享樂,拈輕怕重、不願奉獻,習慣於舒舒服服過日子、輕輕鬆鬆干工作。這些問題和現象,影響了黨群幹群關係,損害了教職工和學生的利益,與師生渴望學院健康有序發展的美好願景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通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對這些問題認真進行排查、檢修、掃除,切實解決在某些黨員幹部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群眾觀念,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使學院各項事業發展具有更廣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眾基礎,從而促進學院各項工作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