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決定”對教育的直接影響
1、素質教育將會長期堅持。《決定》中首先強調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顯然,素質教育的旗幟將會繼續高舉。
家長對策:素質教育無論怎麼喊,只能是理論的格調,它的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都無法用固定的標準去衡量。我們家長要注重自身行為的端正,以期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但切忌用虛的內容,代替固化的分數指標。只要有學校,就會有考試。讓孩子考高分,是萬載不變的選擇。
2、重點中學和實驗班,會被某些政策明令禁止。《決定》中提到: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家長對策:重點中學可能不會被學校自身所強調,學校也不會公開分實驗班,校長和老師會彼此換換學校,支教活動將會增多。但是,只要存在着985與普通本二的區別,在家長意識里就會有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的區別。重點班將會以更加巧妙的方式存在。擇校難題不會解決。學校越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家長越會對孩子課業加碼。對立志考名牌大學的家長和學生而言,課業負擔如果減輕,就意味着前途黯淡。
3、學校自主招生的規模和數量將會擴大,學生選擇考學渠道相對增多,但多次考試會弄得人心惶惶,魂不守舍,很折騰人;只要有人為的因素存在,腐敗的因素就會增多。
《決定》中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改來改去,容易改亂。最後,無論怎麼自主,學生怎麼選擇,都得按分數來。這麼化整為零的考試,更是增加了家長和學生的思想負擔。
家長對策:依然堅守高考。無論怎麼改,高考依然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渠道。其他方式,只能是“伴舞”而已。
4、未來幾年,會取消文理科,外語的分值肯定會少於語文和數學。
鑒於北京在高考上的示範作用,未來幾年,語文分數在高考中的比重肯定增加。如果取消文理科,那麼,理科和文科的分數比重,有可能降低。高考有可能考5科,語文、數學、文綜、理綜、英語。而英語的分數顯然不會跟語文和數學並肩。不過,外語想一年多考,對家長和考生是一種折磨,會隨之出現一些“併發症”。
家長對策:語文和數學的分數,將是考試中的“大戶”,要避免孩子的偏科。考試科目和比重的調整,將會導致一些孩子在學習精力的分配上發生誤差。語文學習成為重中之重,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提高孩子的閱讀量,必須從小抓起。
5、未來教育改革的幾大困難。
一是素質教育依然會跟應試教育發生衝突。理由:前者解決不了社會階層流動的公平問題,後者才是“平二代”“貧二代”階層上升的主要渠道。
二是取消重點中學和重點班、划片招生,很難徹底地落實。理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依然會有相當多的學校跟上級部門“藏貓貓”。下級對學校的監管,會因為社會各界對升學率的呼聲而有所調整或放鬆。
三是高考規則的改動,將會帶來考生和家長的巨大的心裡波動。理由:鑒於高考的公平性壓倒一切,高考無論怎麼改革,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一考定終身”的局面不會改變。初步的改革,只能慢慢來,甚至只能是換湯不換藥。如果自主招生中摻雜不正之風,將會進一步惡化社會風氣。
附:《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教育的論述
(42)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