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引領,讓課堂更美好
——赴桐城學習之心得
范平蘭 望江縣長嶺中心學校
10月23日,在教育局領導的帶領之下,我們工作室全體成員來到了被譽為"中國文都"的桐城,來到了美麗的同安小學。上午,我們聆聽了劉佩老師執教的《獻你一束花》和黃存蘭老師執教的《微笑》。課堂上,她們先進的教學理念,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自然大方的教態,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無一不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她們在課堂上那種巧妙的、無痕的引領。下面我就結合一些具體的環節,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積極拓展資源
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在兩位老師的課堂上,都很好地體現這一點。先說說黃存蘭老師吧,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有了它,家庭充滿溫馨,有了它,生意興隆榮耀;它使陌生者不再陌生,它是朋友間交流的暗號。它使勞累者疲勞頓消,它為失意者重燃希望的火苗;對悲傷者它有如太陽,比所有禮品都更有效。"黃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請一位同學來讀課文,其他同學閉眼想象:此時,你腦海中彷彿出現了那些生活中與微笑有關的畫面?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自己想象到的生活中的畫面,將抽象的詩句轉化為一個個畫面,將理性的領悟轉化為感性的認知,降低坡度,既教給了學生一種領悟詩意的方法,又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樂趣。再說說劉佩老師吧,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好地領會"怕"中的內涵,她先讓同學們到文中的相關段落中去找"怕",並數一數一共有幾個"怕",再讓學生反覆地讀這段話,說說從這四個"怕"中你讀出了什麼?不僅如此,她還進一步拓展文本——想想她可能還怕什麼?就這樣,學生們有了一次與女運動員的情感之旅,真切體會了她的內心——極為難過、懊悔、無臉見人。
二、複習詞語,巧妙拋出問題。
上課不久,劉老師向同學們出示了一組詞語,我原以為不過檢查同學們對詞語的掌握情況罷了,誰知在學生讀完詞語之後,老師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詞語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是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心情不好"……於是,老師因勢利導,"那請你們認真讀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女運動員心情‘沮喪’的部分"……教學過程銜接自然、無痕,讓我不得不嘆服於老師高超的引導!
無獨有偶,最近在涼泉希望小學聽周嬋娟老師執教的《最後一分鐘》,又再次感受到了這種"由詞入文"教學策略的魅力。周老師依次向同學們出示了三組詞語,由"多音字,引導學生正音"到"韻腳,感悟詩歌語言特點"到"反義詞,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一步步教給學生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學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是的,在課堂上,文本,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 此次活動真是讓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