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一)
在閱讀教師人文讀本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充分的學習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人文精神發展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論述。同時,從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在各個領域裡所起到的作用。如,中華傳統人文的基本特徵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徵間的區別與共同點。
從我國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看,基礎教育存在着明顯的重理輕文的傾向,諸如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課程,與國外相比,不僅教學課時少,而且教學要求低。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僅重視課外閱讀,而且對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國外很多國家的學校教育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並結合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的程序寫論文,對比鮮明的。
教師要始終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標準,要把自己想象成學生,才能明白學生到底喜歡聽哪一類型的課程。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不斷的創新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開發其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其在創造、開發、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難而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求知慾,使教學以全新的面貌運用到學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中華民族有着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基礎,因為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體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為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
信息技術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二)
全面實施信息技術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是當前 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中站在第一線的我在不斷地 學習新課標,嘗試着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 用於教學實踐,為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覺得有所感觸,所以又去看了有關的知識現把學到的知識和大家 一起來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 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它關係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係到師生的校園生 活質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標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 節。新課標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
引用沃德的一句話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 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們 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 而不是要老師逼着學。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惟一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 習過程中擔任主角。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願意學習, 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 學習的方式是實踐--不斷實踐,直到學習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為 止。而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亦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 親身的體驗和實踐。聽新課標指導下的老師上課,你會明顯地體會到 他們很少這樣做: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把每天的講話記錄 下來。相反,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似乎是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為。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 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 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嘗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 方法給學生傳達出信息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話說,如果你認為他們行,他們就行。
多年來,學生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聽、做筆記、課後背。如何 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們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當學生真的"動" 了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极參与學習,課堂氣氛空前 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 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最令人擔心的是考試怎麼辦?課 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於向教師 挑戰,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 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願意與學生共同探討。因此一節課,無論 怎麼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的情況, 有時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這是很正常的,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 分的發展,就應當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並且採用了現在比較流行的任 務驅動模式來設計教材。學生並非空着頭腦進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廣泛而豐富的經驗和背景知 識,從自然現象到農家生活、社區活動,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問題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 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 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出 發來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 要備學生。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問題情 境出發,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這樣的課堂學習才有的放矢。
然而這種全新的編排體例和教學要求上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產生 強烈的衝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們卻堅信有了矛盾才會有改變、有 進步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是一 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 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后,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 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 組。由於強調開放式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 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 教學資源和資料。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 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