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是着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是一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
《望月》反思
《望月》一文充滿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流淌着詩意,迸發出創新火花。在執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你眼中的月亮是什麼呢?學生稍作思考後,便紛紛舉手作答: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靜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麗的臉龐。”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媽媽,哼着搖籃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鏡子,它用自己的鏡面照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的說:“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會告訴一些出遠門的人今天是中秋節了”學生的發言越來越精彩,語言個性化色彩濃,富有詩意和靈性,學生創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篇二:望月教學反思
4月18日下午,我與師範附小五年級五班的同學共同學習了趙麗宏的散文《望月》,這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本文充滿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流淌着詩意,迸發出創新火花。但是,一節課下來,完全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
我講的是課文第一課時,我的設計初衷是:課堂緊緊圍繞“讀月”展開,把長的課文讀短,讀通。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讀出三個層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既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的教學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終極指向,讓學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風景,在詩中月中體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處,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藉著美妙的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師煽情的語調,在迴環復沓、餘音繞梁的誦讀中,帶領同學們玩賞一回眼前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緊接着抓動詞,說理解,領同學們品評一回那記憶深處中的“詩中月”。讀課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過學習“月下交談”這件事,再帶孩子們一道去找尋了一回那帶着童話般夢幻的“心中月”。在解讀課文的同時讓學生么能領悟這種獨特的寫作方法。
但是,效果與初衷確是大相徑庭。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熱情不高。
造成這一結果的最大原因我覺得就是文本解讀過深,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解讀文本。課堂上我忽視了兒童文化,兒童文化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兒童的想象與遊戲這種特有的情趣。我對課文解讀有些拔高,對兒童學習積極性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第二,是沒備好學生。我過高的估計了附小的學生,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講課,第一次講課,課堂很流暢,算是比較滿意,第二次講,從評委的反饋來看甚至比第一次還好,但是后兩次效果卻讓人很不滿意,歸結起來就是對學生估計偏高,沒有對學生的領悟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樣的一個學校,我是同樣的備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反思后發現,主要是我對學生估計一直太高了,設置的問題一直偏難。但是前兩次為什麼效果不錯呢?因為前兩次是在一學期即將結束時舉行的講課比賽,這一冊書已經學完,而講課的內容是下一冊的教材的課文,下一冊的教材都是學校借來的舊課本,很多知識點,上一級的學生都在課本上做了記錄,所以我提出來問題的時候,學生回答的比較流暢,課堂氣氛不錯,造成了我的一種錯覺,我就一直認為這個學校的學生感悟、理解能力比我們學校的學生強很多,腦子靈活很多,所以課堂容量設置偏大,探究的內容就過於深奧。
第三,細節處理的不好。一堂課中出現了幾個小狀況,一是上課前學生自由的從北教學樓教室跑到講課教室來,很混亂,讓我對本班學生的習慣有了懷疑;二是課前交流讓我感覺到學生很沉悶,不活躍,讓我對這節課的氣氛和學生思維的參與度有了懷疑;三是課堂上我讓學生的自由朗讀,學生齊讀,然後我糾正了后,大部分同學還是在齊讀,讓我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懷疑;四是課件出現了小問題,讓我對後面的內容是否流暢有了懷疑;五是上課期間有其他班學生敲開門叫5.5學生集合訓練,這幾個情況對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感覺有些慌了陣腳,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自己開始出現失誤,說錯了好幾個地方,總而言之就是經驗不足,對突發事件處理不夠靈活,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篇三: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是着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
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敘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弄清楚記敘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教《望月》時把教學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六個字:低起點,巧引導。也就是放低教學的要求,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能引則引,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月亮像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適時地滲透作文教學。在交流月色美這一部分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集體品讀。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小節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裡。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母親、祖母的溫柔慈祥,體會安詳的意思。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講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是怎樣的剪影為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果然讀得投入、動情,並且掌握了寫景的順序,課後我又及時布置學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寫,從學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有順序的描寫景物,部分學生還加入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學生的作文有了進步。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瑕不掩瑜。以後還要多思考、多反思。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減少失誤。
望月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