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對小學數學低年級學段有關質量單位的學習的總結與系統化的一部分內容。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重1噸的物體大約有多重,建立噸的觀念。並且掌握噸與千克間的進率關係。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孩子們對噸產生興趣,首先從生活入手從他們學過的知識入手,引出噸這個質量單位。並以噸的自我介紹引入噸的概念,這樣既不顯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們喜愛的方式向他們初步介紹噸的知識。明白計量大宗物品和質量較重的物體時可以用噸做單位。
教學中我運用實物體驗的方式讓孩子感受1噸很重,在班中準備了一袋25千克的大米。我找了幾個同學上來體驗,其他孩子只採取觀察的方式。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噸的質量很大。大多數學生只是通過觀察以及聽別的同學說得到了1噸很重的結論。體驗中還應該再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到1噸很重,這樣才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形象的1噸的概念及形象。這樣便於孩子建立1噸的概念,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在教學中此處體驗比較倉促,沒能讓孩子充分體驗,而且也沒有切實為孩子更好地去體驗1噸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安排。還應進行分組體驗,採用多種體驗方式。
後面的圖示,我沒有充分利用,只是讓孩子走馬觀花,重在了計算上,成了機械性的練習。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個圖示,幫孩子們把1噸的概念由形象轉化為抽象化,再通過圖示將1噸轉化為形象的事物,幫孩子在頭腦和思維過程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噸的概念。學生們才會真正明白噸很重,並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應用它。
在噸與千克的換算過程中,我用了很多時間去處理。這裡擠了很多前面體驗的時間,其實現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體會到了噸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換算基礎,這裡的換算對他們來說也就不是問題了。而在這節課中,孩子們更多的還是機械性的、抽象的計算,沒能充分聯繫實踐和體驗。
在上這節課的過程中讓我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詮釋,老師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數學思想傳授給學生,確實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篇二: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着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着:一桶 5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的同學是,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着,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與環節二的差別不大,有重複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的色拉油(重),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后,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后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篇三: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噸”在學生的頭腦中是一個抽象的計量單位,如何讓學生對“噸”又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我在本課做了兩點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認識“噸”。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生動的。本課運用了大量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了生動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噸”,認識“噸”,運用“噸”,不僅深刻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讓學生在直接與間接的體驗中想象“噸”。
“噸”是一個用來計量重量的單位,必須以體驗為基礎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課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對常見物品重量的經驗,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對25千克的重量進行現場體驗,以獲取豐富的直接感受。在這些感受的支撐下,再藉助想象與推理,學生理解1噸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較輕鬆而深刻了。而且,因體驗的存在,也使課堂顯的生動而富有張力。
應該說,在生活的背景中通過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清晰地建立1噸的觀念這一設計思路還是很成功的。
“噸的認識”的教學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難點。 “噸”是一個離學生的經驗比較遠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難把握的,如何讓學生在頭腦中牢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與生活的聯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以直接體驗為槓桿,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噸的觀念。
一、在生活中認知。
在這堂課中,教師主動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聯繫的切入點,靈活地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同時豐富了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經驗。
首先,從生活的需要揭示“噸”的引入。這節課先認識比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讓學生感受到: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個更大的單位。這樣自然地引出了“噸”,使學生意識到“噸”的產生是來源於生活的需要,生活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繫。
其次,基於生活經驗建立“噸” 的觀念。課堂上,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通過這些物品的重量,藉助想象和推理,讓學生感受1噸是個很重的單位,進而逐步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1噸的觀念。
第三,在生活中應用深化了 “噸”的認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生活是數學最廣泛的應用空間。這節課以生活為背景,安排了三組應用,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一步步地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
二、在體驗中感悟。
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噸的認識重在體驗。本課先讓學生親自抱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接體驗,在此基礎上推想40袋這樣的大米的重量,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觀念。
其一,因體驗而生動。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處。力氣小一點的學生,抱不動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點點;力氣大一點的,雖能抱起來,卻要比較吃力。不同的學生感覺大不相同,體驗豐富而生動,充滿了個性化,這就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和生機,充滿張力。
其二,因體驗而深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在抱大米的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直接的感性經驗,而且獲得了另外一種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這就使本課的教學超越了這節課的界限,為學生終身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任何教學都要承擔傳承文化的重任,數學課也不例外。本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學習知識,提高思想,升華感情。首先利用精選的教學內容,精緻的教學語言以及恰當的幽默點綴,使課堂時刻瀰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課堂上學生精神放鬆,思維活躍,不僅增長了知識,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生動與有趣。其次,課的結束時教師送給學生的話,讓這一課更是餘韻悠長,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秘;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期望,體會到了教師的苦心,對教師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