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一)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七歲的男孩子叫霍爾頓。霍爾頓身體羸弱,成天胡思亂想,除了語文之外其他的科目都一塌糊塗,反抗學校的教育,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他媽的假的不能再假的偽君子”,除了他死去弟弟艾里和家裡面可愛妹妹菲比。
霍爾頓迷亂的青春
小說以霍爾頓的口吻記述了他又一次因為眾多科目不及格學校開除后,不願意回家,四處浪蕩的四五天時間裡發生的一些事情。在這四五天里,霍爾頓遭遇了很多人和事,蒼老的歷史老師詢問他為什麼歷史掛科、因暗自吃醋而與室友口角而被一頓暴打、住進一家低劣的旅店發現了城市人的變態、見識了紐約出租車司機的暴躁、頻繁的出入酒吧喝得爛醉如泥、在性慾的躁動下找來一個妓女又被人勒索、見到兩個修女又大發善心給了她們許多前、約女友看戲滑冰又因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而與女友吵翻了臉……短短的幾天時間裡,霍爾頓在無所事事中與社會中的眾多人物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接觸。
這個接觸的過程中,霍爾頓表現了他的很多看法和不滿意。他總覺得這個城市中的人都是一群無腦無心,虛偽做作,缺乏激情只有慾望的人,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故而,他通過抽煙喝酒、滿嘴髒話等方式表達着自己得憤慨、懷疑和拷問。但是,他終究是一個小孩子,這幾天他常常感覺到非常的無力,他除了能夠懷疑拷問和憤慨之外,很難進行任何建立和塑造。
他常常產生一種“我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卻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感受,故而,總是進行各種各樣的幻想——或者像電影情節一樣打死那些欺負自己的人,然後自己也深受重傷;或者隱居到一個什麼“林中小屋”,砍柴放羊過上遁世的小生活;或者搭車逃往西部,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兒,在那裡蓋一個小木屋,娶妻生子,度過一生。
最終,他決定要實施自己的遁世計劃,臨走前準備和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小妹妹菲比道別。可是菲比居然要和他一起去西部流浪,剎那間他有點暈眩。他果決的反對菲比的做法,但是執拗的菲比堅持要和他一起走,並且開始哭泣,霍爾頓無奈只好承諾“我哪兒也不去了”以安慰菲比。後來兄妹二人,走到了動物園,菲比開始玩旋轉木馬,霍爾頓坐在外面的長椅上看。就這樣,霍爾頓真的就決定不離家出走,他“突然間我變得他媽的那麼快樂,眼看着老菲比那麼一圈圈轉個不停。我險些兒他媽的大叫大嚷起來,我心裡實在快樂極了。……我不知道什麼緣故。”
就這樣,霍爾頓又回到了家中。
我那非主流的四年大學
沒有什麼波瀾的情節,但是,卻真切的讓我回憶起了自己的大學。霍爾頓的情緒我也長久存在,不像他那樣的行為,但是與其的思想一致,主要有兩點:
一是對現實社會的懷疑和質問,我也和霍爾頓一樣討厭學校、討厭學校的教育、討厭很多在我看來也是是趨炎附勢虛情假意的人們。所以,表現在行為上,我就非常的放任自己——逃學翹課,學一些人們認為沒有用的課程,成天的跑到山上廟裡打發時間,成天的讀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書;抨擊他人,那些成天混日子誤人子弟的狗屁教授,趨炎附勢功利心得失心極重的所謂學生中的名人,各種各樣的老師。
另一個就是,總有各種幻想,離開這該死大學,買上幾百本自己想看的書,跑到一個深山老林里,自己讀書去算了,或者想着乾脆來一場徹徹底底的革命,把這個社會重新建構一番,變成一個理想中的世界。總之,就是對以大學為代表的社會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反感、批判、質疑和逃避,無論是幻想遠離世事還是企圖改造社會無非都是對現實社會的無法接受而產生的一種疏離和逃避吧。
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那幾天中,霍爾頓還是遇到了一個他願意聆聽的人——安多里尼先生。霍爾頓面臨其他人的教誨時,都是極其反抗的,但是對安多里尼先生,他只是由於身體的疲勞而聽不進去,但是內心卻並不沒有那麼反感。整本小說的內容都極其的低沉消極,唯有這一段讓人在霧靄中見到了陽光。安多里尼說了很多,概括而言主要講了兩個意思。
他首先解釋了霍爾頓的生存狀態,並鼓勵霍爾頓要堅持並且馬上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安多里尼說:
——“ 我想象你這樣騎馬瞎跑,將來要是摔下來,可不是玩兒的——那是很特殊、很可怕的一跤。摔下來的人,都感覺不到也聽不見自己着地。只是一個勁兒往下摔。這整個安排是為哪種人作出的呢?只是為某一類人,他們在一生中這一時期或那一時期,想要尋找某種他們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或者尋找只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環境無法提供的東西。於是他們停止尋找。他們甚至還在未真正開始尋找前就已停止尋找 。”
——“ 我想總有一天,你的找出你想要去的地方。隨後你非開步走去不可。不過你最好馬上開步走。你絕不能再浪費一分鐘時間了。尤其是你 。”
他緊接着又解釋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他說:
——“你一旦清楚了自己要往哪兒去, 你第一步就應該時在學校用功。你非這樣做不可。你是個學生——不管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 ”
——“你一旦經受了所有先生們的考驗,你就可以學到越來越多的知識——那是說,只要你想學,肯學,有耐心學—— 你就可以學到一些你最最心愛的知識。其中的一門知識就是,你將發現對人類的行為感到惶惑、恐懼甚至噁心的,你並不是第一個。在這方面你倒是一點也不孤獨,你知道后一定會覺得興奮,一定會受到鼓勵。歷史上許許多多人都像你現在這樣,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過彷徨的時期。你可以像他們學校——只要你願意。……這不是教育。這是歷史。這是詩 。”
——“我並不是想告訴你,只有受過教育的和有學問的人才能夠對這世界做出偉大的貢獻。這樣說當然不對。不過我確實要說, 受過教育的和有學問的人如果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多——他們留給後世的記錄比起那幫光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人來,確實要寶貴得多。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更清楚,他們通常還有熱情把自己的思想貫徹到底。而且——最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十個有九個要比那些沒有學問的思想家謙遜的多 。”
——“學校教育還能給你帶來別的好處。 你受到這種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自己腦子的尺寸,以及什麼對它適合,什麼對它不適合。過了一個時期,你就會心中有數,知道像你這樣尺寸的頭腦應該具有什麼類型的思想。主要的是,這可以讓你節省不少時間,免得你去瞎試一些對你不合適、不貼切的思想。 你慢慢就會知道自己的正確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頭腦武裝起來。”
我想,霍爾頓雖然疲倦壞了根本沒有辦法思考安多里尼先生的話,但是他離開安多里尼先生家時,沒話找話的說了一句道別的話——“ 我要開始讀幾本好書了,真的 ”——說明他還是聽進去了很多。
安多里尼先生還抄了精神分析家威爾漢姆·斯塔克爾的一句話送個霍爾頓,以作為他將來步入成年人社會的諫言—— 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 這似乎,也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句話,一句可以給我們力量和打開視野的話!
可以說安多里尼先生的話主要就是建議青年人: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勇敢堅毅的前行吧!
我沒有在大學期間遇到一個安多里尼先生,但是,我在眾多經典著作中遇到我的安多里尼先生,找到了我的守望者!
這本書里,大家都喜歡霍爾頓的這麼一段話:“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守望者?!以防止我們掉入無盡的空虛與荒廢中!?
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本書吧——《麥田裡的守望者》。我讀的是,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施咸榮翻譯的,翻譯的一般,並未將塞格林“自由舒暢的語感”翻譯出來。諸位若有更好的版本歡迎推薦。
別記:關於小說的閱讀
未知何故,最近特別想看小說!小說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小說中蘊藏着什麼力量呢?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活在世間有一些非常基本的事情要去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認識:認識人、社會與世界。要去認識,就會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我們能不能認識?我們能認識什麼?能認識的是誰?以及認識的方法是什麼?我認為人們認識的方法主要有思辨和體驗兩種。思辨依靠的是邏輯、分析,體驗依靠的直觀、經驗。前者適於認識客觀的東西,後者尤其適於認識生命、人生等事物。也有人說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依循“感性——知性——理性”的途徑而漸漸到達真理,感性只是被加工的材料,掌握感性材料越多的人越有利於加工出有效的認知出來。也許,我對小說的渴求,就是因為我渴望通過體驗的方式認識一切,特別是依靠理念,相信理性和邏輯的我無法通過一種途徑滿足了?也許,我對小說的渴求,只是因為我認識的野心過於強大而感性材料的積累無法追隨其速度,缺乏必要的提煉鐳的瀝青,從而無法順利的開展實驗了?
我從來就不願束縛的我的心靈,也從來不願令其解餓過分,這次也如此!既然心靈已經表達渴求,那就任其需要而滿足之吧!故而,近期看了好幾本小說,包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加繆的《鼠疫》、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和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基本小說中,看的最累的是安·蘭德的,看的最困惑的是馬爾克斯的,看的最激動的是加繆的,看的最平和的是塞格林的。
但是,我一直就讀不太懂西方的文學做品,對其中的許多意象都找不到感覺,這次讀的這些小說,依舊如此!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二)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我上了大學以後,因為適應不了當時的新環境,心情相當煩躁,所以決定透過看書來平復自己的心情,聽過不少人說這本書不錯,所以就看了。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後假惺惺一笑,接着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裡,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選擇了逃離,戴着自己的獵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於是託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終於來了,她拖着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後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苟延殘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後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着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後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於後來的事,無人知曉。於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成長,永遠都是一個話題,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總想着長大,真的長大了,看到了太多的不是,有總希望自己可以變成一個小朋友。坦白說,在我看來,很多人以為自己年齡、身體上的長大就是真的長大了,可是,他們的心智卻還停留在小朋友階段,每當遇到困難就會退縮,總希望躲到大人的後面去,讓他們解決一切。曾經,我也是這樣。也許是歲月正推着我向前,不管我願不願意,我的生活都在不斷的往前,我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會偽裝自己,不管是笑靨還是淚水都不願輕易表露人前,我不知道這算不算長大,我只是知道,我不喜歡這樣。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還有一群好朋友,在她們面前,我可以毫無保留做自己,可以高興了就笑,生氣了就打人,難過了就哭,我知道她們不會拿我這些行為當笑話看,也知道在我有困難的時候,她們是真的會伸出援手。這就夠了。朋友不需要多,有幾個真心的就夠了。有這群朋友和疼愛我的家人,成長這條路再難走,我都可以走下去。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三)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15雖然只有十幾萬字,它卻在美國社會上和文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1951年,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模仿主人公霍爾頓的裝束打扮,講“霍爾頓式”的語言,因為這部小說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反映了他們的理想、苦悶和願望。家長們和文學界也對這本書展開廠爭論。有認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對生活的認識,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促使他們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成年人通過這本書也可增進對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壞書,主人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滿口粗活,張口就“他媽的”,因此應該禁止。經過30多年來時間的考驗,證明它不愧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現代經典小說”之一。現在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它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正如有的評論家說的那樣,它“幾乎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
本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遊盪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它不僅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個不安現狀的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仿徨、孤獨憤世的精神世界,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徵,也批判了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霍爾頓是個性洛複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對那些熱衷於談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對校長的虛偽勢利非常厭惡,看到牆上的下流字眼便憤憤擦去,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對妹妹菲芯真誠愛護,百般照顧。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終生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可是,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極反抗,還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泄、易衝動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讀書,不求上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煙、酗酒、打架、調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認為成人社會裡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連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師,後來也發現可能是個同性戀者,而且還用“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那一套來教導他。他看不慣現實社會中的那種世態人情,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苦悶、彷徨、放縱,最後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二次大戰後,美國在社會異化、政治高壓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壓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來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書主人公霍爾頓實際上也是個“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只是他還沒有放縱和混亂到他們那樣的程度罷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點還由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全書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以細膩深刻的筆法剖析了主人公的複雜心理,不僅抓住了他的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小說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識流”,兩者得到了巧妙的結合。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避瑣碎,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和俚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達到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激起共鳴和思索,激起聯想和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