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一)

  今天終於將《悲慘世界》看完,一部催人淚下的書,一部反映現實的經典名著:在一個大動亂的時代,感人的愛情,對人性的追問與還債。在這裡,好人與惡人的轉變更多是社會與制度的催化,愛潘妮與伽弗洛什更有着其人性美的一面,冉阿讓一生都在贖罪,沙威也最後一刻才有所悟,馬呂斯明白冉阿讓的身世去探望,冉阿讓的離去更讓悲劇走向高潮。讀完此書我為書中的情節傷感,並默默流淚。

  清明假期的最後一天宅在家裡,讀完了《悲慘世界》最後一章。再讀這部震撼人心的輝煌巨着,好像有一個燃燒的宇宙在胸中澎湃,我知道以我的水平還不能透析此書的精髓,而且對於十九世紀的法國也沒有太多的常識,只是通過書籍有一點支零片甲的認識,所以我無力對本書進行更有高度的刨析,也無權對未知的社會和現實進行批判,僅對書中雨果大師塑造的人物簡單的發表一下個人的感想。

  冉阿讓本是一個善良的人,在困苦中照顧姐姐的孩子,因為孩子飢餓而去偷麵包,當然他更可以向店主施捨,也正是這一念之差使其成了苦役犯,幾次想逃跑更使刑期一加再加,最後十九年,出來時已是一具中年人。因為其黃色身份證被旅店一再拒絕,但在米里埃主教收留後其卻想着偷銀器,並搶了一個煙囪少年的40蘇工錢。當主教對警察說這是送給冉阿讓,並暗示其棄惡從善後,冉阿讓內心轉變,並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惠及天下”。當他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後,一切善舉也是在向米里埃主教致敬。但偷主教的銀器與搶煙囪少年的工錢使其終生都在受到良心的譴責與沙威的追捕。

  冉阿讓得到救贖是因為對芳汀的同情並收養珂賽特,使其從惡棍德納第手中逃脫,但始終被德納第跟蹤。在巴黎起義時將馬呂斯從地溝里營救,但始終沒有向其說明此事。冉阿讓一生都在贖罪,沙威在最後一刻才有所悟,並跳河自殺來將自己解脫;馬呂斯明白冉阿讓的身世去探望,冉阿讓的離去更讓悲劇走向高潮。

  更可悲的是,德納第一生行惡,最後卻憑藉販賣冉阿讓的隱私,將冉阿讓一生的密秘向馬呂其說明,打消馬呂斯對冉阿讓身世的疑慮,得到一筆資金,在美洲販賣黑奴,也算是善終。

  對於一個善良之人為何被劃為苦役犯的行列,作者也對此作了明確闡述:歸根結底是社會與制度的問題。社會的動蕩與不會,階級間的紛爭也促成了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苦。利益集團間爭鬥無非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底層民眾只是這場政治秀的看客與最終的難者。

  首先,主人公冉阿讓自始至終在我心中產生的感情是複雜的,讓我的心緒難以平息。我不想高歌或讚揚他被米里埃大主教感化而成為一個高尚偉大無私的人,我堅信他的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可是僅僅因為一片救命的麵包,他生命中最旺盛的十九年就在服苦役中度過,而且苦役犯的帽子他就要戴一世!但是當時的政府和法律毫不留情的給他定了罪,剝奪了19年的自由。可是他不是不肯工作,不是懶惰,社會連一片麵包都不能通過勞動提供給他,那麼,誰又給社會定罪了呢?獄警剝削他做苦役的收入,法官受賄,官員貪污,貴族和皇室坐享其成,他們明猖暗盜誰又定了他們的罪呢?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社會毒瘤,是國家的寄生蟲,古今中外從未消失滅絕過,他們的偷盜理直氣壯!是的,要想有一個安定的社會所有的時代都必須依靠法制社會的存在,但是我認為,不管怎樣的社會,怎樣的法律一旦沒有做出公正公平的判決,只是偏袒某一階層的利益,隨意踐踏人民大眾的人權,那麼他所作出的判決都是可恥的!無效的!這種審判無疑是一種謀殺!冉?阿讓的人生無疑是悲慘的,一個苦役犯的頭銜就意味着被社會拋棄,被世人厭惡,甚至被否定了人性!不管社會再怎樣殘酷無情的摧殘他排擠他,但是卻無法扼殺這個人的靈魂,善良、良心、正義、責任、勇敢和堅忍,社會把它打壓到了最底層,但是他的靈魂卻超脫出來,高貴的壓倒一切醜惡的道貌岸然。也許有人會同情這個悲慘的人,可正是這個悲慘的人用他一生遭受的厄踹沖洗當時黑暗醜陋的社會,他的靈魂閃閃發光,社會逮撲了他,他卻反過來救贖了社會,這個人物是浪漫的,美好的,他走出監獄的後半生,大主教仁慈博大的光環引導他直接來到上帝的腳下,上帝是誰?上帝是善,他告知世人只要良心還在,只要靈魂與肉體還沒有分離,不管人生怎樣悲慘,命運怎樣多舛,人心還是要向善的,這就是人性的光彩!

  書中幾個人物太具典型意義。

  冉阿讓,用簡單的歸納便是:壞人中的好人,好人中的壞人。他一念這差,使自己成為苦役犯,偷盜主教的銀器與搶劫煙囪少年的工錢;其良心發現,後半生又是在為自己的行為贖罪與良心的譴責。

  沙威,一個刻板的警察。在他眼裡壞人永遠是壞人,好人永遠是好人,但冉阿讓的將其解救,並答應去警察自首,使沙威良心發現,但他只能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不想背叛法律,但又不想被良心與正義的審判。

  伽弗洛什,一個野孩子,總喜歡搞些惡做劇,平時曲不離口,挑逗窯姐,說髒話,偷吃的給同是野子,支持革命,並為革命獻出自己的生命,結束生命時卻還唱着小曲。

  愛潘妮,一個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女孩子,父母雖是惡人,她也會做些小壞事,但其內心卻是善良的,她愛上了馬呂斯,不讓父親去搶劫珂賽特與馬呂斯,為了愛她可以為馬呂斯去死,卻不肯將珂賽特的地址給他,死時只求一個吻。

  芳汀,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工,一時的放縱懷上了他人的孩子並被拋棄,為了孩子們生活費而賣掉自己的頭盔,牙齒,乃至最後“全賣了。”她是社會最底層掙扎的典型。

  德納第,一個一生都在行惡的人。對於他來說無惡不成戲。

  《悲慘世界》中無論是展現壯烈的歷史或探究人類的心靈,總是起於苦難而通向光明。這種光明是民族的閃耀,更是人性的綻放。這種光明勢必會在滌盡泥沙的歲月汪洋中永存使人堅強的力量。

  馬里於斯,這個年青的孩子,喜歡他是從他為了I衛父親的榮譽與外公決裂的開始的,很欣賞他愛憎分明敢作敢當的個性,但是更加欽佩他在遭遇生活的困苦時的節氣,不為金錢和物質向外公低頭,在三四年的奇妙可怕的考驗中,他始終保持着自己的氣節,不墮落,不氣寐,自強不息成長為一個堅韌不拔的可愛年輕人。正如書中寫的:貧窮常常是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逆境是傲骨的母乳,苦難能餵養出高尚的人格。

  安灼拉,生就阿波羅一樣美男子的容貌,卻有着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人類犧牲的精神,像他和公白飛這樣的熱血青年是用來膜拜的,他們信仰高尚的理想,這種理想雖然遙遠而偉大,但是他們絕不空想,敢於為偉大的理想奮鬥戰鬥。縱觀人類歷史,那些為了人類進步文明發展獻身的人,往往都是與自己的家族和社會地位背道而馳的人,他們生來就有高貴的地位,優越富足的物質條件,但是他們要推翻的社會體制在當時恰恰是他所處的階級,他們背棄自己的階層流血犧牲為什麼?是為了那些沒有覺醒或不敢覺醒的人民大眾,為了理想的人類社會,為人人都享有人權,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而戰,他們可能就是天使而根本就不是凡人。當讀到這些鮮活的年青人在街壘戰中死去的章節,我留在書中的心都碎了。

  加夫羅什,這個巴黎街頭的流浪兒,他是快樂積極樂觀善良的化身,誰能想像這是泰納迪這對兇殘自私齷齪的夫妻生出的兒子,是不是再次證明人性本就是善的呢?這個孩子生來就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更不要說教育了,他還是個兒童時就被拋棄在社會的最底層自生自滅,但是這孩子仍然頑強的活着,最可貴的是在骯髒的街頭忍飢受凍成長起來的孩子,卻有顆金子般的心。他在自己的歌聲里勇敢的死去,作為讀者我只能沉默。

  沙威,如果說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我倒更想稱他為一部政府的機器,如果說非要憑一個悲劇人物,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選他,他做為他所服務的機構已然成為社會的猛犬,他不懂得善良也沒有感情,這才是一個可憐的人!

  埃蓬尼,這個本來也會像她父母一樣邪惡的姑娘,為了愛情而改變,為了愛情而死,她比珂賽特更加能說明愛情力量的偉大。

  珂賽特,上學時讀簡裝本《悲慘世界》時,只陶醉在她和馬里於斯的愛情完美收場的快樂里,在我眼裡她就是灰姑娘的另一個版本,是這本書的主角,但是現在對於我來講,她是這本書中個性最不鮮明的人物,僅僅起到貫穿的作用,不說了。

  斷斷續續用了一個月時間讀完這套全譯本,直至現在心頭腦海還有無盡思緒,借用作者的序言結束我的這篇讀後感吧。

  ——只要依仗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給人類的神聖使命製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貧窮是男人沉淪,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愚蒙——的不到解決;只要有些地區,社會窒息的現象依然存在。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二)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后冉阿讓背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台,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台。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為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里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開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為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為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F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為什麼不藉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里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三)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裡,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艱苦,不得不讚歎那是一部傳奇——為偷一塊麵包,他服役9年,當他終於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幾年後的冉阿讓發跡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施以援手,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為的就是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從德納第手中救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后,帶着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什麼是人性的美麗?善良的主教告訴了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讓從一個心存歹念的囚犯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對於萬物的博愛之心感召了冉阿讓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讓做了一生的逃犯卻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寬容與言傳身教,支撐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愛制“惡”造就了冉阿讓這一為大靈魂。他的身上散發著人道主義的光茫。

  小說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法國大革命前不同階級的人民的不同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悲劇,讓人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雖然《悲慘世界》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標誌,但它並未被這個時代所遺棄,它永遠散發著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這個世界,何嘗沒有像芳汀一樣窮苦的人民?何嘗沒有像德納第一樣唯利是圖的小人?何嘗沒有像教主一樣博愛的人?何嘗沒有像馬呂斯一樣為愛痴狂的人?也何嘗沒有像冉阿讓一樣改過從善,成就一翻偉業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



悲慘世界讀後感3000字 標籤:悲慘世界 春晚觀后感 100個品德故事 世界是平的 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