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的時間,我閱讀了《幼兒社會教育》這本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能引領我們從愚昧走向文明。”雖然只是一本薄薄的書,卻充實了我的生活,豐富了我的思想,通過這本書的閱讀也勾起我對以往的反思與分析。

  《教育指導綱要》中,社會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可是針對我班的幼兒,部分人就缺乏分享意識與行為,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作為老師就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在區域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體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培養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的情感。其書中提到的“換位體驗”是一種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分享規則的好方法。在區域遊戲時間,我聽到過這樣的聲音:“樂樂是我的好朋友,我要和他一起玩!”“我也想玩,好嗎?”“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針對幼兒在遊戲中分享行為出現問題,困難時,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發生的問題來嘗試給幼兒講道理,換位思考,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現在的孩子都生活都在幸福的搖籃里,可以說,他們的一切都是社會給予的,由此而言,他們都是社會小公民。本月我園舉行的“北宮森林公園”登山運動會,組織開展幼兒以“做一名社會小公民,從我做起。”的活動,我們托小班以發宣傳單的形式,引導幼兒做一名社會小公民的意識,並使幼兒了解后,把觀念傳輸給身邊的人。我覺得這種活動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公民道德意識,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並且樹立他們的“責任”意識。

  溝通交流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人們可以通過他們表達一些想法,交換想法和意見,了解別人的需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除了語言溝通,肢體語言還有文字溝通,對於幼兒來說也是如此,對於幼兒作品交流是文字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例如:我們班上的幼兒在上午的區域活動時,味多美餐廳往往是他們的選擇。他們在那扮演角色,很認真的去模仿身邊真實的映像,很自豪,很自信。這時,如果他們進行交流,才去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在溝通的同時體驗到了初步與人溝通的快樂,這樣的機會使幼兒充分的表現和展現自我。

  從書中的文字,我收穫很大,對自己的實際工作也確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不假,從書中學習知識,從書中感受快樂!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二)

  《幼兒教育》雖然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與形式卻是豐富多彩的,在寒假裡看完一期《幼兒教育》,感觸甚深,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教育研究專輯”、真誠的“教育經驗”、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和優秀的“點題徵文”等等,每種內容形式都寫得很深動,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在我們開展每個活動時都應提升每次活動教學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教育,並適時激發或引導幼兒合作、分享、探討甚至爭論。例如有這麼一篇文章大致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角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被破壞的現象,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跟這裡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后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的。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三)

  《幼兒教育》這本雜誌,我正好也訂閱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於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里的文章,說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說送小孩到幼兒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兒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兒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髒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兒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戶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說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床當作蹦蹦床;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着潔白的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裡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說: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鬆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着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遊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麼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麼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麼拍錄像讓家長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於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麼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小學里,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課的,可對於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記得有次在家友超市,碰到一位推銷英語培訓班的業務員。可能女兒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些(昨天晚上還有個家長說,你們家的是超大型的),他很有禮貌的攔下我說:可以讓女兒去學英語了!我說我家的還小……他說:三歲也可以學了。我說:你們培養出來的都是天才。他說:你也可以培養出天才啊(他可能還認為他這句話說得比較有水平)。但是我說:我不需要天才的女兒,天才的女兒還會屬於我嗎?

  在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很自私,但是我不會以“漏斗式”的方式,壓迫女兒去學這學那,我會在她的天姿天份以及感興趣的前提下,盡我的能力去培養她,希望她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愉快輕鬆的學習環境。也希望今年小樂能戒掉那隻小豬,但如果真戒不掉,那也只能繼續讓她帶着吧,我就負責做好小豬的衛生。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下:在讀書節開幕式的時候,那位跑上前去搶答問題的小男生,不知老師們是否還有印象。如果在你所教學的過程中,碰到了這樣的小孩時,一定不要讓他回去,一定要肯定他的勇敢,當然也要引導他以後要遵守秩序。當時,我就看到他那個班的老師臉上對那位家長代表難以置信的表情。從這點上也可以說明我們現在的老師並不是完全拘泥於書本上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小朋友們很大的發揮空間。說明我們的教學正在發生些變革,這樣真好。

  初為人母,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小孩的經驗和心得,還望老師們多費心了!



幼兒社會教育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幼兒國學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