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既然生,淡然死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家有兒女志願者 綠蘿花(孫春艷)

  "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境,然後離去。"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里莫里說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 我似乎覺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個聽課的學生。

  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一種對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對,無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沒有人能否認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沒有人能否認地球是圓的一樣。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面對死亡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對學生說,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住: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是的,如果我們不幸福,這無疑是親手為生命鍍上悲色。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死於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後果。鐵鎖易解,心獄難釋,既然死亡必定回來,何必逃避這樣的恐懼卻因此遁入自己製造的囹圄?

  每一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去。臨死前,也許沒有人能夠像莫里那麼死的有意義,沒有人像莫里那麼死的無私。我想,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這一生,都會受到莫里的影響。他的泰然,他的純真,他的思考,他的無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絢爛;淡然死,卻死若秋葉之靜美!

  莫里用餘生給我們上了一堂永恆的人生課!

  與生活講和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家有兒女志願者 飛翔

  清明下鄉給奶奶上墳,看着周圍的樹木,青草,斜坡,腦海中驀然跳出了一個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個社會學教授!在異國他鄉,在幾乎是同樣的境地里,安葬着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他震撼了我,讓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時間一遍一遍地去讀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斷被病魔吞噬的軀體,回放他在生命走向盡頭前的那特殊的課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滌人心靈的話語。

  《相約星期二》,是命運的相約,是靈魂的相約,是關於生和死的相約,更是生命價值觀的一次真誠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眾生中的我們,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東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棄的。家庭的不幸、命運的摧殘沒有泯滅他對"善良、尊重、友愛"的執着,他堅信"愛能贏天下。愛永遠是勝者。"

  相愛或者死亡。愛是他靈魂的主旋律。他不願意為死亡塗抹胭脂。面對死亡,面對種種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難做到的事:與生活講和。原諒自己,原諒他人。他儘可能的給予他人應該給予的東西,他認為,能給予表明自己還活着!活着,不給予,過的只是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他用生命的最後十三天,和米奇相約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艱難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節關於"活着的意義"這門課程。他的眼角也有淚,因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給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臉上總掛着微笑,即使連"擦屁股"這樣是事情也需要依賴他人時,他也會提示自己像嬰兒般去享受;他的嘴邊流出的是在米奇看來的一種苦澀的幽默,這種幽默常常化解尷尬,讓他與人交流的時候多一份和諧,乃至感動。他敢於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線"節目是利用他增加戲劇的效果,但他選擇的是讓步,因為這樣的直播會把他的信息帶給數以萬計的觀眾。他的讓步,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

  與生活講和,心態才會平和。與生活講和,你才會不為名利所煩惱,才不會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專註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愛和尊重。"我在和你說話,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個終生的教師!愛是永恆的感情,即使他離開了人世,但他永遠活在讀者的心裡。

  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

  家有兒女志願者 (哲哲)劉仁娟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別了自己的隱私的情況下,用他的親身經歷給我們上了一堂人生課程,向我們闡述了生命應該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把自己認作"連接生與死的橋樑",向我們證明了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並告訴了我們"學會了怎樣死,便學會了如何活,有意義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塵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諦".

  莫里提醒我們: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我們也需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與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着付出愛和接受愛。不羨慕年輕,因為我們也曾年輕過。熱愛人生,慶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嘆時間的逝去。接受自然規律的賜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環,無論是軀體的萎謝,還是病魔的纏身,都坦誠相待,以逝者的姿態進行當下的活。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