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半生緣》有感

讀《半生緣》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讀《半生緣》有感(一)

  王威

  半生緣了多少恨,傾城之戀相見歡。

  它是一部愛情悲劇,愛得纏綿悱惻,悲的愴然淚下。第一次接觸張愛玲的小說,似懂非懂揣測着書里書外,之所以張愛玲大多寫出如此的悲劇愛情,與她和胡蘭成的愛情經歷是密切相關的。《半生緣》又名《惘然記》。是的,只是當時已惘然!

  小說主要已主人公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故事為主線,夾帶着好友許叔惠和世鈞後來的妻子石翠芝的作死愛情還有曼楨姐姐顧曼璐和兒時伴侶張豫瑾的青梅竹馬,之所以能說這是一部悲劇是因為作者張愛玲拆散了三對鴛鴦,開頭或兒平淡,一路描寫着主人公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故事,很是甜蜜發展的也有喜劇意思,旁人看來也着實讓人羨慕的愛情,而到中卻筆轉直下,姐姐曼璐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出賣了自己妹妹曼楨,讓祝鴻才強姦自己妹妹曼楨,希望曼楨能嫁給榮才,從而鎖住自己老公祝鴻才的心,至此,一步錯接下來步步錯,步步皆傷。直到將美好的愛情破滅。

  曼楨與世鈞相識在上海工廠里,曼楨家庭不景氣,養家的重任全擔在曼楨的身上,姐姐曼璐是個舞女,因此也讓曼楨的家庭背景顯得不好看。而世鈞家庭環境好,可父親卻是一個愛沾花惹草的人,和小姨子長年住在小公館里,導致世鈞家庭不和諧,這也讓他不想在家繼承家業,而在上海獨自打拚想有自己的事業。曼楨和世鈞相識在一起工作的紡織廠里,因為世鈞至交許叔惠的連線慢慢開始了一段戀情,起初很平淡的發展,直到後來世鈞帶着曼楨回老家見父母,這時世鈞父親發現曼楨長得很像自己年輕的時候經歷的一個舞女(青樓女子),后打聽正是當初他經歷的女子曼璐的弟弟,從此開始,世鈞的家庭開始反對他們的來往,並且暗地裡破壞他們的書信來往,慢慢的,世鈞開始懷疑曼楨與張豫瑾的關係,曼楨覺得世鈞可能會受他們家庭的約束,兩人開始漸漸猜疑,後來,世鈞父親病重,世鈞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業,回家照顧家庭料理家務,一個身處南京,一個身處上海,深受異地相思之苦,恰好此時發生了上面說過的重要轉折,祝鴻才為防止曼楨逃跑,整整將她囚禁一年,曼楨多渴望此時能和世鈞見面,好好將她的經歷說給她聽,她想過要逃走,她想要尋求母親 世鈞的幫助,未果。世鈞也來上海找過她,被告知她已經和張豫瑾結婚,心灰意冷之下,後來被迫與石翠芝結婚,兩人就像做錯事的小孩做着不情願的事。幾般徘徊后,為了孩子,曼楨又和祝鴻才結婚又離婚。

  必須要一提的是,曼楨和世鈞十四年後的再相見的一幕最值得回味,曾幻想過無數次早日相見的他們,來向對方訴說這些年的苦與不易,來告訴對方彼此的思戀,此時的世鈞已經和翠芝有兩個孩子,而曼楨卻已離婚,可能是在苦等那份愛情,再次相見時,卻是相對無言,也許真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意境吧。曼楨口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一份愛情最後一句回不去了冷冰冰的結束,這中間是有多少的故事,曼楨問世鈞,你幸福嗎?世鈞默然了會,答道:我只要你幸福。聽完曼楨的故事,他也想挽回,可怎樣,他們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如曼楨所說,能見一面已經是萬幸了。

  看完書曾經和一位朋友有討論過這個問題,誰是致使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的最大兇手?是曼璐為自己穩定家庭的餿主意,還是祝鴻才色情對曼楨的圖謀不軌,還是顧太太對自己女兒的袖手旁觀,還是怪世鈞對愛情的不堅定嗎?……其實能怪誰?各有各的對錯,各有各的是非,曼璐舞女?不就是為了養活自己的家庭,供妹妹曼楨上大學,自己付出那了那麼多,後來連自己的家庭也得不到嗎?不應該!怪祝鴻才?沒曼璐的縱容他敢這麼做嗎。怪曼楨母親袖手旁觀嗎?料想木已成舟她又能怎樣。怪沈世鈞?聽到最愛已為人妻,家庭壓力也無可奈何。說是時代嗎?或許最好的答案是時代,但又太空洞了。

  張愛玲用細嫩的筆法,冷淡的字句,將骨子裡的蒼涼貫徹整部小說,以一句回不去了結束了這小說的愛恨情仇,有緣相見,無緣重來。

  世鈞,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讀《半生緣》有感(二)

  孫一菲

  曲折的小弄堂,斑駁的石瓦牆,破落的木板門……始終縈繞在他的腦海里。像是迷失在了重重的迷霧之中,像是深陷進了疊疊的漩渦之中,像是席捲入了陣陣的颶風之中……他的人生就此被耽擱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他再也走不出這夢靨般的困境。

  時隔多年以後,當世鈞想起曼楨時,往日的一幕幕依然如此清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就好像他們都還是最初相識時,羞澀着卻又期待着的樣子。然而,那種風雨兼程的勇敢,卻又好像是很遙遠很遙遠的感覺了,遙如隔世一般,似乎更遠。

  "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捧着已經泛黃的信箋,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跡,曼楨琳琅的聲音穿越了多年的風雨塵土,再次迴響在世鈞的耳邊。想想,從他與曼楨戀愛到分手,不過就是那彈指間的幾年,這條路,卻彷彿是走了一輩子那麼長,並且,他還將在這條路上,繼續迷茫下去。

  《半生緣》,張愛玲女士用溫婉的文字,平靜的敘述,冷靜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舊上海里纏綿而哀怨的一段緣。她雖然不動聲色,然而人世間的一切喜怒哀樂,早已絲毫畢現於字裡行間。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裡雖沒有泛起多大的波瀾,可一種抑鬱感,卻持久地駐留在了心間。好長一段時間裡,我的腦海里總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小碎石路一直延伸到弄堂的盡端,閉塞的空間里,始終環繞着一股濃郁的白霧。世鈞就站在弄堂的這一端,放眼望去,寒濕的霧氣迷濛了他的雙眼。他想去追尋曼楨的身影,可是道路漫長且險阻,他所愛的人,早就不知擱淺在何處了!

  在那個無奈的年代里,所有的人物遊走在迷茫的邊緣,他們不僅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與哀傷,還要對外表現着堅忍的一面。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光,沒有黎明,沒有明天……幸福與歡樂,只是那麼蒼白又無力的字眼。鐘鼎之家是如此,普通之家亦是如此,清貧之家更是如此。

  是伊緣薄?是儂情淺?難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相隨,索性盡荒雞唱了!可是,沉迷總有時,美夢終會醒。夢醒了以後呢?無路可走的悲哀與恐懼忽然湧上心頭。浮生如此,別多會少,莫如不遇。然而,匆匆而逝的人群,繁雜瑣屑的小事,人生的際遇誰又能道得清,說得明呢?年輕的人呀!忙碌在自己沉悶的小圈子裡,突然一抬頭,就這樣相遇相愛了,突然一轉身,就這樣相離相別了。世鈞與曼楨是如此,叔惠與翠芝也是如此。緣分,是這樣地飄渺不定,像是一陣清風,悄無聲息地,攜帶着春日的氣息拂過你的臉頰,轟然之間,它又毫無來由地靜止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嘆息。

  來無影,去留痕,半生的緣,一生的嘆。

  回顧世鈞與曼楨的戀愛史,一切平淡得出奇,他們之間的感情,就像一杯白開水,但始終保留着餘溫。沒有刻意的安排,世鈞與曼楨在陰曆年裡平靜地相遇於一家小館子里,與當時冷清的環境無異,彼此只是客氣地寒暄一般,心裡並沒有泛起絲毫漣漪。然而在一次次的接觸之中,愛情不知何時已經來臨了。沒有纏綿的情話,沒有熱烈的追求,沒有生死的考驗,只是忽然之間就意識到彼此的鐘情。愛情,就這樣開始於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某一個時候,但要問起具體的時間,世鈞也無從追溯。他想到的只是從今以後,他能夠與曼楨簡單而溫馨地度過。然而,暴風雨之前總是異常的平靜。曼楨上有祖母與母親,下面共有六兄妹,她的姐姐曼璐還是個舞女。她異常複雜的家庭背景,給世鈞與她的愛情塗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色彩,但是,世鈞想要緊緊抓住曼楨,他想要與她攜手一生。於是他向曼楨提出了結婚。然而,風雲變幻的年代里,世鈞的小小意願,就像一棵萍草般,漂浮不定。誰能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呢?誰能排除一切流言蜚語?誰能掐滅人心裡膨脹的私慾?誰能應付命運的突然襲擊?本是為了計劃着兩個人的將來,卻無心地導致一次爭吵,就在世鈞和曼楨都傻傻以為下一次見面就會好時,噩運已經悄然降臨了。誰會料到,從這時起,就是他們遙遙相隔之時,就是他們緣盡之時?

  那個人性廉價的舊社會裡,是不會給人任何喘息的機會的。遭遇姐夫祝鴻才的蹂躪之後,想着今後要與世鈞訴苦,他一定會理解自己,並且會更加愛護自己,曼楨苟延殘喘地活着。當她終於逃離了姐夫與姐姐的魔爪之後,她與世鈞之間卻已經漸行漸遠了。此時的世鈞在絕望之後已經娶了翠芝。身心疲憊的曼楨獨自堅強地活着。這期間,她為了自己的孩子屈辱地選擇了與糟蹋她的祝鴻才在一起,最終力不從心的她不堪恥辱,又掙扎着脫離了他。

  而時間一晃就是十四年了。人到中年,看盡了人間的悲涼滄桑,好些事,他們看得都淡然了。所以當世鈞終於與曼楨相遇時,曼楨才會有那麼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的感慨,儘管世鈞安慰着沒有什麼是不可挽回的。可是,他們兩個都心知肚明,他們的的確確是回不去了。縱使世鈞可以拋棄自己的家庭,他和曼楨之間會幸福嗎?最初的憧憬早已被無情的歲月消磨得所剩無幾,更何況十四年了,他們能徹底地擺脫這十四年的噩夢,以及這十四年來的累贅嗎?不,他們都不能,所以,沒有什麼是不可挽回的只是微弱的安慰而已,只是蒼白的希冀而已。就像世鈞所想的那樣,從前的最後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裡走出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兩顆在風雨之中漂泊的心,在這一刻,都葬送了。

  默片般的時代,空悲切的戀人又何止世鈞與曼楨呢?和他們緊緊相連的叔惠與翠芝也是一對犧牲品。早知道這樣,還不如當初叔惠選擇了曼楨,世鈞接受了翠芝,起碼錶面上看來是譜了兩段鴛鴦曲。何苦一次次的相遇,叔惠愛上了翠芝,世鈞愛上了曼楨。轉了好大一個圈子之後,折騰盡了所有人的心之後,相愛的人終究是沒走在一起。困在婚姻之中的世鈞與翠芝繼續相互欺騙着,而被排除在婚姻之外的曼楨與叔惠依然自我傷害着。一段婚姻,毀了多個人的幸福,無論結為連理的還是脫離連理的都活在不幸之中。這究竟是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還是凄凄慘慘的悲劇?

  緣分就此擱淺了,然而這道傷痕,卻永遠留在了世鈞與曼楨的心中。他們往後的人生里,不管走的是怎樣的一條路,總是與當初匆匆而逝的緣分息息相關。這道痕,怎麼也擦不掉,洗不盡,抹不平。

  故事也就這樣戛然而止了。本書的最後,張愛玲女士巧妙地給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兩對依然相愛的戀人,世鈞與曼楨,叔惠與翠芝,彼此大眼瞪着小眼,雙眼淚垂垂。寫到這裡,已經不需要用言語來表明,故事裡的人,他們的結局已經瞭然於心。世鈞與曼楨無果而終的愛情就這樣在無奈的舊上海里匆匆落幕了。來無影,去留痕,半生的緣,一生的嘆。

  讀《半生緣》有感(三)

  導語:

  往事如煙,舊情似夢,隨風而逝。所有的美好,哀愁與傷痛都湮沒在了殘忍的時光中。現實的殘忍只留給我們一聲嘆息——"人生若只如初見".

  掬一捧流年的水,流不盡的前塵夢。

  一生很短,半生更短,半世的情緣更加苦澀艱難。

  回憶是一朵永不褪去的花,安靜的綻放於某個幽深的角落。它香氣襲人,卻不知在這些回憶的花瓣里隱藏了多少人的故事,眷戀着多少人的青春?飄落過多少歲月的悲歡離合?羽化出多少光陰的滄海桑田?

  顧曼楨與沈世鈞,來自茫茫人海的兩個平凡人,在不經意間相遇,成為朋友、知己,戀人。故事,原本應該這樣美好的發展下去,但是,等來的不是美麗的結局,而是無可奈何的分別。

  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頃刻間,已化為烏有,被淋濕的空氣,疲倦了的傷心,在記憶的童話里已經慢慢地融化。矛盾與誤解,陰謀與圈套,這層層的結被歲月收藏了。

  各自開始新的生活,雖然都是那般的不盡如人意,但無情的歲月卻在指甲飛舞,散亂了青絲,少許皺紋攀上了眉頭,悴然與寂寞,慘淡的惆悵,望穿了秋水,所有的不快與放不下,都被展示的如此淋漓盡致。

  十四年後的偶然重逢,依舊是故地故人,是喜還是憂?此情此景,讓人感慨於年華在紅塵中一輪又一輪無聲的成長,看似不露痕迹,回首方覺驚心。平淡的生活如一盞茶,淡淡的苦澀中瀰漫著絲絲的甘甜,悠悠的清新。細品之,無端喚起那慾望而不能忘的記憶,想回而又不能回的歲月。

  他說,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上,總有一個人是等着你的,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一個人。

  曼楨,無言亦無語,只是默默地低下了頭。

  她覺得過往的片段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夢醒時才發現一切都變了,物是人非,往日的激情的火花已經熄滅,只剩下遐想的天空。

  時間繞着圈子打轉,腳步卻停留在過去,幸福與憧憬被一段一段定格在記憶中。

  風吹起來了,雪花飄飄然落下,且越下越大。北風呼呼地吼了起來,抬眼望去,天空已同雪海還打成了一片,什麼也在視線中變模糊了。

  淚如雨下,終是無奈。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

  風吹起破碎的流年,看着遠方的寂寞,淚流滿面。每個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在演繹不同的故事,開始相信生命只是一場塵世的煙花,時而璀璨,時而荒涼……

  作者:馬克思主義學院 劉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