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讀《小婦人》有感

讀《小婦人》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在《小婦人》一書中感悟生與死

  蘭苑中學 楊麗紅

  在《小婦人》一書中感悟生與死

  合上《小婦人》一書的時候,對於生與死,我又有了一個更新的感悟。

  對於生,在我這篇感想中姑且狹隘定義為生活。閱讀《小婦人》,我感受到了一種安靜的、祥和的、有信仰的、有品位的生活。

  此書中的故事雖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可是它摒除了《飄》中讓人觸目驚心的苦難和朝存夕亡的殘酷,只是告訴讀者:這四個小姑娘的爸爸,應徵入伍了。戰爭給這一家人最大的影響就是,經濟拮据,不敢買漂亮花邊,不能買高檔衣服,也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書讀,買不起畫筆,買不起樂譜,更不要提買一架鋼琴來彈奏了。中間也講到她們的爸爸受傷了,卻並沒有大段大段地講述他是如何傷重病痛難忍,而是以母親的長時間照顧來描寫一下。

  我讀到的是,一家人在艱難生活面前的不言放棄,母親馬奇太太堅強地扛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四個女兒也主動和媽媽一起來為家庭這輛馬車平穩向前行駛,竭盡全力:大女兒梅格去做家庭教師補貼家用,二女兒喬去陪伴性格怪癖的姑婆,來換取一點點生活補貼;三女兒貝思儘力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小女兒艾美也要認真去上學呢。母親也有生活不順意的時候,也有心情不舒暢的時候,她從來不輕易發脾氣,也不讓身邊的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最難受的時候,她緊緊咬緊嘴唇,把憤怒和不滿壓抑在心底,而從不在孩子們面前肆意宣洩不良情緒。這一點,很激勵我儘力學習。

  聖誕節來臨的時候,四姐妹本來是為著沒有足夠的錢為自己買禮物而痛苦不堪,可是,她們更愛自己的媽媽,用那微少的錢為自己的母親買禮物:梅格要送給媽媽一雙精緻的手套,喬要送媽媽一雙軍鞋,貝思要送些鑲邊小手帕,艾美要送媽媽一小瓶古龍香水。多麼感動人心的姐妹們!

  活着本已不容易的母女們,還要非常熱情地幫助更可憐的鄰居度過難關。她們甚至把自己分量已經很少的早餐送給鄰居,還互相安慰:我們本來就不餓。

  每個人都為自己能夠給家裡做一點貢獻而自豪,她們甚至不計較自己有多麼辛苦,就是為了讓家裡人更開心一點,更幸福一點。

  都為他人着想,這是馬奇一家人生活的真諦之一。

  有目標的活着,是我對於文中主人公生活的一個高評。

  像書中的二女兒喬,她非常喜歡寫作,為了發表一篇文章,她要一次次地修改自己的作品,直到自己滿意,直到獲獎,直到用獎金換來家裡的油鹽醬茶等一應物品。而她,也在一次次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定位的價值,能為改善家人生活狀況而筆耕不輟。曾經一段時間,她的作品也迷失了方向,為了稿酬她刻意迎合出版社的怪異構思,讓自己的靈魂不得安寧,後來她將這一切都付之一炬。

  在金錢與靈魂面前,喬毅然選擇了後者,守住了自己那顆純潔的寫作心靈。

  面對死亡,我第一次在小說中讀到如此平靜的講述。以往閱讀過的作品,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我們都是很難平靜如水的,哭天搶地,悲咽不止,提前多少時間,就已經陰雲籠罩,狂風驟雨,讓人不忍看,不忍聽,不忍想。就像《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可愛的伊娃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所有愛她的人和她愛的人都是多麼地悲痛啊:

  僕人們忍不住觸景傷懷。這些黑人,只要稍具悲天憫人的情懷,目睹這一幅場景——伊娃聖潔的面龐和剛剪下來的縷縷髮絲,聖克萊爾傷心的背轉過去的臉,瑪麗斷斷續續的抽噎——誰不會悲從中來呢?他們止不住地唉聲嘆氣,眼淚暗拋,不勝凄涼之感。屋子裡一片死寂,彷彿在進行一個莊嚴的葬禮。

  伊娃坐起來,又一次長久懇切地凝視着大家。沒有人不是不勝哀凄的樣子,許多女僕掀起圍裙掩住了臉。

  ……

  屋子裡頓時一片痛哭,完全淹沒了伊娃那柔美的嗓音。

  讓人覺得寧靜的是,在小伊娃離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平靜和光輝:

  一束聖潔燦爛的光輝籠罩在她臉上。她斷斷續續地說:"我看見了……愛——歡樂——平安!"

  接着,她嘆息一聲,終於拋卻塵世,升入天國了!

  在《小婦人》中,可愛的貝思面對病痛,她也是痛苦的,她也會痛苦地對着姐姐喬喊:"我很痛,救救我,救救我!"但是,當死亡真的要帶走這個讓人心疼的女孩的時候,作者在文中卻是這樣靜靜地描述:

  就這樣,春季一天天過去了,天空變得更加凈朗,地上草兒愈發綠了,花兒們早早地便盛開了,鳥兒們及時飛回來向貝思道別。貝思像個疲倦卻滿懷信任的孩子,她緊握着領着她走過一生的父母的手,他們親切地引着她穿過死蔭的幽谷,然後將她交付給上帝。

  除了書中描寫的,垂死之人極少說出令人難忘的話語,或是看到顯聖,帶着極樂的神態辭世。那些多次送終的人知道,對大多數人來說,生命的結束如同睡眠一般自然、簡單。正如貝思希望的那樣,"潮流輕易地消退了".

  黎明前的黑暗時刻,偎在她來到人世第一次呼吸時所依的那個胸膛上,她靜靜地咽了氣。她沒有道別,只有那一片深情,一聲小小的嘆息。

  媽媽和姐姐們哭着,祈禱着,她們輕手輕腳地為她的長眠做着準備。現在疼痛再也不能破壞她的睡眠了。她們心存感激地看到,美麗的寧靜氣氛很快便代替了悲哀的忍耐,這種心情已折磨她們這麼長時間了。她們帶着虔誠的喜悅之情感到,對她們的寶貝來說,死亡是一個仁慈的天使,而不是一個充滿恐懼的鬼怪。

  早晨來臨時,這許多月中的第一次,爐火熄滅了,喬的位置空了,屋子裡寂靜無聲。然而,附近一隻鳥棲息在正發芽的樹枝上歡快地唱着,窗邊的雪花蓮剛剛綻開。春日的陽光瀉進屋裡,照在枕頭上那寧靜的臉龐上,像是為她祝福——那張臉充滿了沒有疼痛的寧靜。於是深愛她的人們透過淚眼笑了,她們感謝上帝,貝思終於得救了。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我會對於這個章節念念不忘。

  對於死亡,我們歷來是恐懼的,從不敢輕易去觸碰。死亡前的苦苦掙扎,聲嘶力竭的挽留,痛徹心扉的哭喊,總是會碰到我們脆弱的神經,一點點地吞噬我們的心靈,很疼很疼,卻無法去安撫,只能夠一點點去忍受。

  可是在《小婦人》這個章節中,我讀到了貝思的解脫,親人對於她能夠擺脫病痛折磨的欣慰,也讀到了她的一份寧靜。

  喜歡這本書的高貴氣質,喜歡這本書的寧靜格調,更喜歡這本書讀後的種種回味。親愛的朋友們,不妨打開這本書,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