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中唐是中國文學傳統乃至文化傳統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時期,宋代及其後世的許多文化現象都是在中唐嶄露頭角的。換句話說,這是中國文學傳統的一個新開端,它孕育這不同以往的新的美學規範。在楊曉山的這本《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中,我們能夠品讀出在這一獨特的時期、在這個被宇文所安目之為中國的“中世紀”時期的詩歌不一樣的味道。
在本書中,作者從“私人領域”這一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詩歌的另一種獨特魅力。它不僅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可居可游的、充滿詩意的文化審美空間,同時也展示了這個精緻文雅的私人空間是如何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結構中收到擠壓並開始變形的。從書中,我們能夠看出,作者認為這種抽象的“私人領域”是需要一個空間的,而這個空間首先就是園林。因此,在我的閱讀過程中發現,雖然他並不是全部關注於園林,但他在書中所討論時,都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園林文化的方方面面相關。
偉大的詩人白居易高呼“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奢華的奉城園與人民貧困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書中,作者重點從詩人白居易的詩來着重體現“私人領域”這一獨特視角。這是白居易的《傷宅》中的句子,我們能夠從他的詩句中看出唐詩人對過度奢華的不滿 ,他將筆墨集中在園林宅第上。此詩通過對權貴們的豪華宅第及奢華生活的描繪,對豪門顯貴的奢侈之風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全詩的語言樸實,描寫細膩,感情悲憤沉鬱,深刻反映出中唐時期整個統治階層享樂腐化,不思進取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之情。並且,在後文中作者認為園林不僅僅是一個容身之所,更是一種中隱的歸宿之地,更是一種精神的歸宿。作者還列舉出李德裕的詩。他的詩有許許多多都是寫自己的園林的,他喜歡自己園林的生活,喜歡自己園林的一切,甚至,他想讓自己的這座園林一直的被子孫後代傳承下去。園林就是自己的家。在白居易的詩中,他很好的將“家”和“邦”兩者聯繫起來,家的好壞與主人的個人品性有着極大的關係,家與國更是休戚相關。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範文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