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愛與恨之間讀後感(一)
李金娥
在肆意休息的假期,斷斷續續地閱讀幾本書,不知不覺中,就結束了一段旅程。回頭一看,恍惚的瞬間,似乎沒有留下什麼,但確實曾經撫摸過的文字,總有一些溫度,而這感覺,帶着一種理性的智慧!因為,像白岩松這樣記錄國外的見聞與採訪,雖平實的文字,但卻給了我們更多思考的空間。當然,這裡難免夾雜着他個人的情感,可絲豪不影響我們主觀的判斷。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理性而客觀地記錄另一個國家,這是難得的,更是可貴的!
或許與我的愛好和職業有關,關注的着眼點,一是文學,二是防災與環保。
如果沒有閱讀這本書,我想,我是很難走近對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了解的。文章中說,他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一位,可惜我是多麼孤陋寡聞。為此,結合著書中的採訪紀實,我又百度了渡邊淳一的相關資料,並花費了幾天時間讀了他的代表作《失樂園》,觀看改編的電視劇。目的就是想了解這位情愛作家所說的"純愛".不得不說,連看書都中規中矩的我,頭一次看這種情感色彩濃厚的書籍。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渡邊淳一通過文字的手段,放大了人情感深處的某些意識,給了潛藏着的情慾一個赤裸裸的平台。道德與倫理的掙扎,愛情與親情的取捨,沉淪與不可自拔的矛盾和痛苦……所有的描述的確是一把利刃,刺在人的靈魂上。我只能說:這是一位敢於面對與剖析人性的作家。正如他所說:"我希望我寫的這個書,變成一個箭頭,能夠扎在讀者隱藏在深層的內心的慾望上,如果射在這上面的話,我覺得就達到目的了。"我很高興通過讀一本書,認識一位作家,而通過一位作家,又打開我我閱讀的一扇獨特的窗!
日本的防災與環保工作可以充分地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強大的軟件建設。更折射出這個民族做事嚴謹、認真的態度。
也許我們說,無處不在的國民意識,是和這個國家的地震頻發相關,但自然災害的發生不是日本的專利呀,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的災害。但日本的重視程度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每個區都有防災體驗館,幾乎所有的商店都有"防災商品櫃檯",重要的防災組織"消防團",60%出於自主防災而且成立的團隊。據說日本人出門辦事,會自然想到"如果今天發生災害怎麼辦",這是日本人從小養成的意識和傳統,也訓練出了各種應對災害的手段。我很欣賞白岩松在書中所言:"這種民族性的差別,從精神層面而方,確實有差異。勇敢面對,才有可能克服困難。"
在"從垃圾處理看日本環保"這一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日本的垃圾處理中心,名字叫舞洲垃圾處理工廠,這個看似兒童樂園的建築物,據說已成為日本垃圾處理技術和理念領先世界的標誌之一。這樣的處理工廠,既是一個小型的印鈔機,又像是一個兒童科技館。能針對孩子心理進行設計,讓孩子親身體驗垃圾處理的流程,不僅學會了垃圾分類,還能讓孩子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類,我認為這是這個工作最大價值的體現!再走進日本的家庭看垃圾分類,我更是服了!少到六七種,多至十幾類的垃圾分類,是做到了極致。每周兩次的垃圾回收,居民們都需要按時把垃圾放到指定地點,這看似很麻煩的做法,但在日本的許多城市都已經進行二十年。垃圾分類從家庭內部開始,而垃圾的再回收,日本又做到了世界第一。我們如何不感嘆,為何日本那麼乾淨,水那麼清澈,天那麼藍……看別人,是為了更好地看自己。而環境問題,它不只屬於一個國家,更屬於整個世界!
重點說了如上兩點,實際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還有很多,如最近正在看日本的動畫片《七龍珠》,據說日本的動漫在全世界都很有影響力的。還有日本的溫泉沙浴,很令人嚮往……
這就是白岩松的《行走在愛與恨之間》,一直想看白岩松的文字,在沒有看簡介,只憑感觀,而選擇了他的第一本書,卻與日本有關,的確挺令我意外的。但相遇就是一種緣份。我很喜歡他在序中說的這段話:"先把愛恨放到一邊,去了解是最好的一個選擇,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亦是如此,在愛恨之間行走,以理性的光輝贏得做人做事的智慧!
《行走在愛與恨之間》讀後感(二)
文/陳 婷
從看了白岩松的《痛並快樂着》就喜歡上了他的文字,喜歡他的理性和睿智,喜歡他的瀟洒與坦然。
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國家,白岩松寫《行走在愛與恨之間》這本書該是頂着多麼大的壓力,既要表達出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又要謹慎地做到不激起國人的憤怒。他在日本專訪了20多天,並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這段日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這本極具份量的書,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探索真正的日本。
我是英語專業,二外便是日語,上學時我便對日語的學習很狂熱,日本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國家之一。白岩松的《行走在愛與恨之間》是一本介紹日本的很好的嚮導書。當然,它最令我感動的不是書中描寫的壽司和動漫,而是浸透在文字中的包容與理解。曾經的日本帶給世界的傷痛必然無法抹去,但每個民族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白岩松筆下的日本,不管是從豐富的文化還是和諧的人文環境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到一個地方,每採訪一個重要人物,都用心去感受那一份特殊的情感。白岩松說得沒錯,看到別國優秀的地方,拿過來用,沒什麼不對,要戰勝別人,必須得先戰勝自己,作為一個媒體人,他以自身的責任與態度幫助更多人願意去走近日本,了解日本。
還記得2012年釣魚島事件引起了國人很大的不滿,在長沙也掀起狂瀾,平和堂被砸,各種遊行示威紛紛上陣。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不是靠憤怒與粗暴的行動來獲得認可,而應該靠內心的力量與理智去解決問題。白岩松說學會在存在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交往,是未來幾年中日間的課題。誠然,聯繫到我們的生活本身,又何嘗不是如此?每個人都可能受過傷,朋友、戀人,甚至親人的背叛,同事的鄙視、嘲笑,有些傷痛或許一輩子都會留有疤痕,但我們仍要學會去包容、接納、理解。在痛苦中學會成長、成熟。但願我們在愛恨情愁的社會裡淡忘那些痛苦,重新去擁抱對方,擁抱美好的自己。
行走在愛與恨之間讀後感(三)
讀完這本書,讓我的心有了停頓,有了些許寧靜,白岩松用自己行走的所見、所感,以冷靜的視角,給我們講述了對日本的初印象,對日本政界、文化界、財經界等代表人物的採訪以及真實的和平博物館和扭曲的靖國神社等等,讓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世界。
就我本人而言,初三臨畢業時遭遇非典,高三臨高考汶川地震,大二新疆七五事件,大三聽說西安反日遊行加打砸日本車封校等等,這些帶給我的恐懼或者憤憤遠遠小於我對日本這兩個字眼的痛恨。我們中國現下國人可能大都同我一般,對於日本,有着極度的厭惡與抵制,或者更甚,這兩年,從釣魚島到前不久公然出台解禁自衛權欲使其合法化,我也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厭惡、痛恨而不能自省。但是我又能明白而慶幸的告訴自己單純的不理智行為並不能真正抵制和遏制日本。
一直以來,我都沒能好好的了解這個國度,只是看到了、感受到從以前到現在我們中國所遭受的來自這個國度的恥辱和產生的憤怒,憤怒淹沒了理智。我很慶幸能夠讀到這本書,能夠靜下心來重新認識這個國家。
從隋唐時期開始,日本不斷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滿清墮落的時候日本又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到近代,我們中國又向日本學習派遣留學生。正如白岩松在書中所寫,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其影響至深,到處可見。而我們當代的文化卻對日本的影響微乎其微,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因為自豪,所以我們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白岩松在本書中講述了許多日本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防災、比如環保,詳細講述了日本的防災建設、環保問題的垃圾處理等等,人常說,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敵人。我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我們應該好好的去了解對方,借鑒對方,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認真的去了解對方,取長補短,這樣才是讓我們變得更好。
從戰爭的勝利到今天,國家領導人用寬博的心包容着,我們用恨銘記着磨難,同一個世界,行走中的相處,需要我們的奮發圖強,我們用眼看,用心學,用理智對待,用歷史勵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信我們中國的未來會更加強盛。
(紅星四場 張曉梅)
行走在愛與恨之間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