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

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一)

  孫朋朋

  "先把愛放到一邊,去了解最好的一個選擇,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對日本人來說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們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說,放下愛恨,行走在愛恨之外,多去了解,那麼中日關係又豈能沒有改善的時候呢?

  當然,人生亦是如此!人們往往會被曾經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擾,如此你便會被情緒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時,不妨先放下那所謂的愛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處理,欣然面對!

  當然,從這本書中我們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對待歷史的角度是不正確的!他們在有意的掩蓋自己父輩祖輩曾經犯下的錯!現實社會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去掩飾我們的不足!其實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確的做法,不管怎樣,事情就是那樣,已經發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錯就是你的錯誤,你永遠掩飾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確面對它,處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層樓!

  這書中也介紹了不少日本比較領先的地方!我想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不能因為我們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東西!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確的!比如說日本民眾的環保意識,比如日本動漫界人物對工作的認真,嚴謹,熱愛!這些是我們所不足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這樣才能向強國更進一步!才能讓我國發展的更好!

  說完這本書,再說說作者!岩松,在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候,在中國人最痛恨日本的時候!敢於走向日本,敢於接觸日本,了解日本,而後介紹給國人!這種敢於邁出第一步的人,這種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欽佩!另外,作為國人,岩松又何嘗不痛恨日本,但整本書中的言語卻絲毫不偏激,始終保持着冷靜的視角,平實,客觀的態度,介紹日本!這種情懷又豈能不令我們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話,書,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不管對手與我們有着怎樣的情結,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麼的討厭亦或是多麼憎恨你的對手,在此之前,請把愛恨放到一邊,多去了解,用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會到達更高的層次!

  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二)

  斷斷續續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愛與恨之間》看完了,作為一本電視節目的文字版,圖文並茂,讀起來不枯燥,文字也淺顯易懂,不費神,很適合現在的自己閱讀。

  在序里,白岩松寫了一些關於中國和日本現在的政治局面,中國和日本的經濟關係,中日雙方這幾年的關係等等,說實話不太看得懂,不過大概明白了為什麼07年就做的電視節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對方,同時也了解自己。這既是一次節目的記錄,也是一次認識日本的旅程。

  書里分了好多章節,分別介紹了對日本的初印象,靖國神社、和平博物館等,還有對日本政界、財經界、影視界、文化界、音樂界等代表人物的採訪。但讓我印象深刻卻不是這些,是那裡的國民意識,有許多值得探討和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防災。日本作為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有防災的意識無可厚非,並不驚訝。但想到上一個星期的剛剛發生的長江沉船事件,又覺得災難的不可預見性,讓人害怕。有一個細節很特別,在東京市,"區"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沒個區都建立了防災教育和體驗項目,重點對未成年人進行災前預防訓練,且一些學校就被設為周邊的第一避難所,並設有專門放置防災資材的鐵皮房子。特別的不是這些,而是每一個鐵皮房子里存放的給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質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時候就會更換,更換下來的食品又會在進行各種防災演習時讓們吃掉,所以不會浪費。就是這樣常態化的管理,才讓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懼怕災難的突然來臨,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應對災難的逃生技能。而我們呢?

  其次是日本的環保。舞洲垃圾處理工廠外形五顏六色,像個大型的兒童樂園,十分乾淨,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區那種又臟又臭的樣子。許多專門為兒童設計的介紹環保知識的大屏幕、科普觀摩走廊,親身體驗垃圾處理的流程,不得不說,這個國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從娃娃抓起".變廢為寶,讓這個自負盈虧的大房子在投資巨大的情況下,既能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100%的無害化處理,居然還能保持略有盈利,這才是"雙贏".我們也開始有了垃圾分類的認識,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類垃圾筒已經在大街小巷遍布開來,但是有幾個是能真正按着分類正確投放的。細緻的垃圾分類箱分為許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聞報紙雜誌的,有廚餘垃圾的,有回收電池的,細緻的垃圾分類可以分到17類。不同的類別分期分時收集,給每個家庭逐步養成習慣,這個過程或許會非常漫長,但卻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細緻的分類,可以減少多少人工分類的時間,我們不會再在微博上看見環衛工人滿是傷痕的雙手,不再擔心會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傷他們。環保,該是全民的環保。

  結束時,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在日本,我們總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比如文字,比如建築,比如唐詩和宋詞。同樣在日本,我們也時刻感受到日本當代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比如動漫,比如時尚,比如流行音樂。那麼,我們當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多嗎?回答是否定的,這個答案並不讓人愉快。我們的確該底下頭來仔細的想一想。"

  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三)

  愛恨之前,先了解

  上學期,用閑暇時間在手機讀書軟件上看完了這本書。對於我這種看書要看老半天的人來說,能看完就已經不錯了。原因主要有三:一來是這本書確實不厚;二來是白岩松的節目我一直都還比較喜歡;三來就是日本這個國家我一直有興趣。

  《行走在愛與恨之間》這本書是07年"岩松看日本"電視節目的文字版本。

  日本這個國度,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日本電器,日本動畫,日本歌曲,日本電影電視劇,陌生的當然就很多了,比如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意識形態,他們對於中國的看法感受等。而這本書,無疑是一扇窗口,給我們一次了解日本的機會。實話實說,這種專題介紹日本的節目,少之甚少,因此也感覺難能可貴。

  這本書由於是中央台製作節目的一種整理,因此不能發現,書的內容還是比較官方的。注重的內容也大多停留在我們一貫關注的那些領域。因此,一些內容我們是事先多少有所了解的。而這本書,有不少地方都只是得到了印證而已。這也是這本書的些許遺憾,但這種遺憾無法避免。畢竟,這本書的言論是很官方,很正式,且很負責任的。

  翻到《防災:無處不有的國民意識》這一章的時候,以經歷汶川大地震的心態來讀,心情和以前很不一樣。日本這個國家,由於以地震為代表的自然災害眾多,防災意識當屬世界第一。特別是看到書中所講一小學的防災演習和普通大眾準備的防災生活用品這兩項的時候,尤其令人感觸良多。聯想到學校今天下午將要舉行的所謂防災演習,心裡更不是滋味。像這種提前通知時間的防災演習有任何意義可言么,彷彿可以預見到時候大家是怎樣一種心態。我們需要從這次地震中反省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當發現日本那傳說中裝備既專業又齊全的地震包的背後印着"made in China"的時候,作為一個中國的國民我們應該想些什麼。憂患意識是一個國家存在和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石,而我們不管是離日本健全的預警機制還是全民防災的國民意識,都還差得太遠太遠。雖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這次大地震之後,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如果一切更深入的認識都要來自於親身經歷都要來自於這樣有切膚之痛的大災難,那我們付出或者將要付出的代價是不是慘痛了些?我不敢想象。

  至於本書的其他部分,我也不知道怎樣評價才好。試想在生活中要全面了解一個人尚且困難如此,何況我們想了解的是一個國家,還是這樣一個與我們有着恩恩怨怨的複雜的國家。像白岩松這樣一個經歷過眾多新聞事件的成熟的中國記者尚且把握不好這個話題,更何況是年紀與閱歷都尚淺的我們。像我和身邊相當大一部分人,說是在日本文化的浸染之中長大,毫不過分。雖然我們接觸的方便很狹窄,大部分是所謂的文化,包括文學動漫音樂影視。但文化是思想的載體,還是很能反應一部分真實的。有時候覺得年齡的代溝的確阻塞人的思想,像白岩松在對待日本流行文化這樣一個話題時,把握得就很差強人意,至少在我眼中是這樣。以採訪濱崎步那一節為代表,感覺不管是整個訪談還是他自己的感慨,有種很表面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年齡層次的問題。總而言之,日本是個太複雜的國家,也許我們還要用上更多的時間,更長更艱難的歷程才能看清。

  白岩松畢竟是一名中央台的著名記者主持人。因此他的言語都相當謹慎。這是可以理解的。同時,由於他年齡略微偏大,因此他對於諸如日本東京 潮流集散地的報道,以及對於濱崎步的報道這類涉足青年人的話題,都顯得比較蒼白,同時,又限於政治考慮,還有時間上的略顯倉促,所以這次對於日本的"看"還很不全面。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很感謝這本書,感謝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們,給我們一個極難得的機會了解日本。透過他的語言,攝像,照片,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會的一個側面。這不單是了解一個國家那麼簡單,正如書里所說,它是一面鏡子,通過日本來照照我們自己。看我們能夠學到什麼,了解到什麼,並更清楚地看清自己。這樣我們既不會盲目自大,也不會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吸取並把有益之處及時運用於我們的國家與社會。



行走在愛恨之間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