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小小說>舊聞舊事>朝鮮戰場上的糖彈戰

朝鮮戰場上的糖彈戰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朝鮮戰爭是二戰後的第一場現代局部戰爭,在狹窄的朝鮮半島上,美軍傾瀉330萬噸彈藥,相當於二戰總耗量的一半、後來海灣戰爭的30倍。

  長期以來,很少有人提及美軍仗着物資優勢,在“硬摧毀”的同時,施展“軟拉攏”。

  無孔不入的心理誘惑

  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展開的“心理作戰”,規模之大和手段之多,是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前所未遇的。

  從二戰起,美軍的各集團軍、軍和師都設有“心理作戰”處、科、組,並配備專門的宣傳部隊。朝鮮戰爭一打響,美軍“第一無線電廣播和傳單散發大隊”便進入戰區,執行心理作戰任務。美國仗着自己擁有最發達的經濟基礎,實施收買利誘,以圖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巧克力、可口可樂和野戰飯盒,曾是二戰中美國官兵隨身不離的3件受用物。自詡“二線球隊”的美國,直至1944年才大規模參戰,400萬出境軍人,一年裡竟然喝掉10億瓶可樂。外表弔兒郎當的美國大兵,所到之處,總是嚼着巧克力,高興時還向周圍兒童散發。那些被戰禍搞成破落戶的西歐人,看着羨慕不已。

  這種野戰飯盒,不僅有塗好黃油的麵包片、午餐肉、沙拉作料,還夾有兩支“駱駝”牌香煙和3根火柴,飯後還可抽上幾口。

  美國出兵朝鮮后,馬上把優越的物質生活水平當成炫耀的資本。據統計,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運去物資7500萬噸,多數用於生活消費,而兵力數倍於美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消耗國內運去的物資,不過560萬噸(當時在朝鮮,基本上不能就地補給)。美國軍人日均消費物資30公斤,為中國軍人的十幾倍,用品質量普遍高得多。美軍平均不到4人,便有一輛機動車,志願軍平均一百多人,才有一輛機動車。

  靠着這種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物資技術差距,美軍對志願軍進行無孔不入的“心戰”攻勢和誘惑。

  針鋒相對的心理防範

  志願軍入朝之初,美軍在狼狽敗退之際,未能組織起系統的心理攻勢。1951年初,美軍反撲時,發起各種渠道的心理戰。

  這種心理攻擊,常同空炮打擊相伴。一陣猛烈的火力覆蓋后,低空盤旋的飛機和坦克上的擴音器傳來喊叫:“聯合國軍的飛機大炮厲害不厲害?”接着是國民黨女特務柔聲勸降。

  戰爭初期,美軍的心理攻勢對新中國久經鍛煉的一些英雄部隊作用並不大,只能引誘個別的不良分子。

  志願軍在漢江南岸實施阻擊戰,正是衣食彈藥不濟的艱苦階段,某師雖傷亡減員過半,但大多數指戰員鬥志高昂。在遼瀋戰役被俘、隱瞞國民黨衛生營長身份、混入第38軍當衛生員的王順清,被美軍俘虜后,接受特務訓練,被委任為戰俘營中級別最高的俘虜官。幾天後,美軍飛機便向該師陣地大量投撒他與兩個裸體女人在一起的合影,引來大家痛罵其無恥。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全國軍民深入進行“三視”(仇視、鄙視、藐視美帝)教育,加上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支持蔣介石的舊賬猶在心頭,部隊養成艱苦樸素的作風,指戰員對敵方几近下流的誘惑,一般採取鄙視態度。

  隨着“一把炒麵一把雪”的日子持續數月,未得改善,加上大批缺乏思想準備的新部隊入朝,志願軍中一度出現少數部隊短期動搖的現象。

  入朝之初,志願軍各部沿用國內戰爭中的政治保衛方法,對敵方宣傳和誘惑,單純採取查禁防堵,要求不聽、不看、不議論、不拿其投來的物品,違者給予紀律處分。

  第五次戰役前,大批部隊倉促入朝,如第3兵團剛編入大批起義投誠不久的國民黨兵,來不及嚴格審查,僅僅強調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入朝後,少數人遇到挨餓、挨炸的惡劣環境,在敵火力和心理雙重攻勢下,出現了動搖。

  第五次戰役後期北撤時,混在軍內的原國民黨骨幹分子趁機破壞煽動,結果,大批官兵失蹤,其中有人屬於投敵分子。絕大部分志願軍戰俘,都是在此次行動中落入敵手的。

  從1951年夏天起,政治機關改變過去的“內防”方式,開展內部清理和評比,將來歷複雜和不可靠者調離前線,並在各單位建立政治保衛小組,同時,以主動揭露批駁敵宣傳內容,作為主要措施。

  當時,美軍有絕對制空權,具備遠程投放手段,以空投傳單、物品和廣播煽惑等方式無法防堵,志願軍政治部門索性將敵人宣傳的內容公開,發動幹部戰士提問題,展開辯論,由政工人員解釋,尋找弱點,組織批駁。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對志願軍進行宣傳,存在一個根本弱點,就是用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材料和慣用口吻,往往適合於國內被打倒的豪紳的心理。如美機大量投撒一種精印的賀年片,繪有一個穿旗袍的漂亮女人,懷抱衣着華麗的小孩,旁邊寫着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希望動搖中國指戰員的軍心。

  出身貧苦農家的指戰員們,不僅不懂詩意,還對這種脫離自身生活的畫片心生反感,紛紛罵道:“不知是哪個地主婆子。”

  當時,美方宣傳中國的土地改革是“人民挨餓”,志願軍絕大多數官兵卻認為得到了世代盼望的土地。

  再如,敵方宣傳鎮壓反革命運動是“屠殺人民”,志願軍指戰員親身體會到,被鎮壓的都是欺壓人民的惡霸。

  政工人員抓住這些謬論,大力批駁,使廣大指戰員認識到美軍的宣傳完全是顛倒黑白,越聽越有逆反心理,心理上增加惡感。

  心理攻勢的不攻自破

  美方始終抓住志願軍的一項真實弱勢——物質條件落後,進行宣傳戰。雙方陣地對峙時,敵方大量散發一種帶有聯想性的傳單,印着“聯合國軍”戴鋼盔的照片,寫着“防炮防彈防碎石,鋼盔戴頭很重要”,想讓中國官兵由此對上級不配發鋼盔產生不滿。

  新中國成立時,國民收入總量只有美國的1/24,人均收入僅為其1/70,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難以追上對手。以開放的眼光正視這一問題,還是用封閉的心態迴避此事,成為志願軍政治工作亟須解決的難題。

  志願軍的政工人員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針鋒相對的解釋,說明艱苦條件主要是舊社會遺留以及現在敵人的轟炸封鎖造成的,隨着祖國的支援和國內經濟發展,物質條件一定會得到改善。

  這樣的解釋,使指戰員們心悅誠服。大家認為,從長遠看,在物質條件上,一定可以追上美國,自己進行的保家衛國之戰,恰恰是在保障國家的建設發展。

  在條件艱苦時,志願軍各級領導以身作則,彭德懷司令員堅持幾個月不吃菜,並同大家一樣穿帶補丁的軍衣。毛澤東的兒子一樣上前線,犧牲在朝鮮,埋在朝鮮。

  在這種模範作用影響下,基層部隊的指戰員遇到生活困難,也不埋怨領導,使美軍的挑撥性宣傳無縫可鑽。

  1952年,在我軍數十萬第一線部隊中,只有數十人投敵,僅佔總人數的萬分之一。後來,到處飄撒的美軍傳單,只有一項最大的用途,解決了指戰員的手紙供應,還能充分滿足燒柴引火、糊信封,或用其反面作練字本的需要。

  經過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越戰越強,士氣越來越高,對敵心理攻勢的防範能力越來越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線的物質條件有所改善。

  時任第19兵團司令員的楊得志回憶說,在長征時,部隊多數時候還能吃上熱飯,入朝的頭幾個月,因敵空襲,不能生火,連一頓熱餐都沒有。

  因為連續幾個月雪水拌炒麵,在此後多年,許多老戰士見到油茶麵便會感覺噁心。當時,部隊里有一句笑話:“把裝炒麵的乾糧袋掛在樹上,連飛機都不打。”

  由於幾個月吃不到菜,不少指戰員得了夜盲症。如此困苦的條件,許多人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在第四、第五次戰役中,因病減員數,一時間超過戰鬥減員。

  轉入陣地戰後,國內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志願軍後勤部門也採取許多有效方式,杜絕了部隊缺糧斷炊問題。

  毛澤東當時特別叮囑,必須保證前線每個戰士一天吃一個雞蛋。後勤部門在運輸時,因為顛簸,生雞蛋往往會打碎大半,國內改以提供特製的蛋粉,並運來大批罐頭、海產和乾菜。

  當時,國內部隊大多供應高粱米、小米,志願軍供應定額是米、面這樣的細糧,佔70%。部隊普遍在戰地種植蔬菜,加上散煙遮光灶的推廣,使敵機難以發現做飯的火光,前線部隊基本都能保證有熱飯菜和開水。

  到了1953年春,除前沿少數執勤人員,指戰員們的早餐還有油條豆漿。

  志願軍的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極大地提高了士氣和對抗敵心理攻勢的能力。多是吃糠咽菜長大的中國戰士們,每餐能端起香噴噴的大米飯,並有罐頭肉和蛋粉炒的菜。那些美國巧克力、玻璃袋裝奶糖和野戰飯盒,也就失去了誘惑力。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後期,志願軍指戰員們對於敵人的“心理戰”已經司空見慣,對其傳單、廣播和各種投放物,基本上都嗤之以鼻。美軍耗資巨大的心理戰攻勢,最終黔驢技窮,徒呼奈何,完全無法撼動志願軍巋然不動的心理防線。

  (摘自《世界軍事》)



朝鮮戰場上的糖彈戰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地球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