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尋找皮日休

尋找皮日休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唐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詩人在戰火硝煙中邁着沉重的步伐,走進了大別山。他翻越崇山峻岭,跋涉千溝萬壑,來到了人煙稀少的英山。從此,這位著名的晚唐文學家在這裡度過了他寂寞而又悲壯的晚年,他,就是歷代文學家尋找了近千百年的皮日休。

  皮日休,字逸少,后改襲美,襄陽人,大約出生在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少時在襄陽鹿門山隱居讀書,年青時出遊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最後至京城長安。咸通八年(867年)登進士第,為太常博士。他40歲的時候,唐朝發生了震驚朝野的黃巢大起義。皮日休感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到來了,他離開長安南下,參加了黃巢的農民起義軍。廣明元年(880年)黃巢退出長安,皮日休從此便失蹤了。關於他的結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辭海》介紹:“舊史說他因故為巢所殺;一說巢兵敗後為唐室所害,或謂巢敗后流落江南病死。”皮日休究竟死於何時,死於何地,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近來閑暇無事,在家玩味自己的藏書,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校點民國九年重修英山縣誌》,我頗有興緻地瀏覽一遍后,一個熟悉的名字閃入我的眼帘。我趕忙找到翻過的那一頁,只見上面寫到:“皮日休,唐僖宗時,由翰林開授內閣學士。降仕襄陽,抑鬱不得志,遂偕交兵部尚書明泗棄職,於乾符年間由江右遷英。”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苦苦尋找的皮日休,竟然會躲在這裡嗎?皮日休,你讓我們找得好苦哇!

  我當然不敢肯定《英山縣誌》這段話是真的,但這無疑為我們尋找皮日休的去向提供了線索,讓我們沿着他走過的足跡去尋找吧。

  皮日休主要的活動時期是唐懿宗咸通至唐僖宗廣明的二十年間。他的家也是以務農為主。按照《皮子世錄》的說法:“自有唐以來,或農競陵、或隱鹿門,皆不拘冠冕,以至皮子。”咸通八年中進士時,他已33歲,后遷為太常博士,著作郎等職。這位農民出身的唐代文官生不逢時,正處在唐朝最黑暗的時代。為此,他寫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揭露黃巢起義前夕唐朝極端黑暗的社會面貌,反映人民的痛苦和災難。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他自編的《皮子文藪》這本書中。皮日休有詩三百餘首,大量的詩篇表達了他對農民疾苦的關心。他有一篇著名的《橡媼嘆》寫得悲切動人。在詩中他寫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傴僂黃髮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自冬及於春,橡實誑飢腸……吁嗟逢橡嫗,不覺淚沾裳”。在他筆下一個普通的橡媼形象,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裡農民悲慘命運的縮影。皮日休對唐朝晚期的現實深切不滿,對統治者感到深惡痛絕。請看他在《原謗》中講:“嗚呼!堯舜大聖地,民且謗之;后之王天下者,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嘸,淬其首,辱而逐之,不為甚矣。”從這裡,我們已經看到了他對當朝統治者的強烈反抗情緒。後來,他參加黃巢起義軍很可能出於他這種思想的支配。( : )

  我們無需去評價他的文學成果,這在文學史上早有定論。讓我們看看他由於思想上的原因,是如何走入黃巢起義軍的行列,又是如何踏上前往英山的長途跋涉。乾符元年(874年),皮日休南下加入黃巢起義軍后,黃巢起義軍曾兩次來過英山。第一次是乾符三年,由於唐王朝在潼關、洛陽、鄭州一線派駐重兵,黃巢起義軍放棄西攻洛陽的計劃,揮戈南下,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區進行鬥爭。英山正處在這一地區的中心地帶。按照《英山縣誌》的說法,皮日休很可能就是這一次舉家南遷的。第二次是中和三年(883年)唐王朝招來沙陀貴族李克用的四萬騎兵進攻起義軍,起義軍退入河南、安徽一帶(英山與安徽交界),這次是起義軍失敗退卻,皮日休也有可能是在這一次才攜家來到英山的。因為按不少書籍記載,皮日休是在黃巢起義軍880年12月進入長安后被封為翰林學士,這一年已是廣明元年,離乾符三年隔三個年頭。到883年下江南,則與乾符三年隔得很近,《英山縣誌》所載皮日休“乾符年間由江右遷英”應該說基本是可信的。

  皮日休後來到英山後的境況我們不得而知。毫無疑問,在黃巢起義失敗后,他來到英山的日子是過得非常痛苦的。也許經過這次沉重的人生打擊,他從此一病不起;也許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他在這裡寫下了無數悲壯的詩篇。

  我走過英山的很多地方,期望能發現皮日休先生留下的遺迹。但是,一切只能使我感到失望。但我堅信,皮日休很可能含恨地躺在大別山的崇山峻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