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蔣介石
作為一個凡人,我也許沒有資格說去論說蔣介石?
這回去了趟台灣,遊覽了一些關於蔣介石的景點,比如說士林官邸、日月山慈恩寺、慈湖別墅、中正紀念堂等,就覺得不說說蔣介石是說不過去的。
用老百姓的話說,台灣是人家老蔣的地盤。而且,台灣民眾對老將的評價是很不錯的,說台灣這麼多年的穩定、發展和富裕,都是老蔣打下的基礎。
大陸人罵蔣介石是“民賊”,因為他逃往台灣時,把國家大量金銀珠寶偷着去了。台灣人卻說,蔣介石並非貪贓,他沒有把這些資產揮霍掉,而讓它在台灣的穩定和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還據說,他到台灣不久,就學共產黨的政策,爭取人心,先搞減租減息,優待農民;然後公家用錢買回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農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社會得到極大的穩定。
我於是對老將有了些正面的了解。
按年齡來說蔣介石應當是我的長輩。可是那個時候,在我們這些晚輩心目中,他這個長輩實在是不受人尊敬的。什麼獨裁者、賣國賊、蔣匪、蔣該死等等,他完全是個反面人物。
時光荏苒,時局變化,關於蔣介石漸漸有了不同的說法。我於是便想到,政治人物(蔣介石是不是也可以說是政治人物呢?)執政思想和治國策略與他的為人處世理念及做法是不是一樣的呢?當然,凡人是接觸不上偉人的(權且這裡也把蔣介石當作偉人)所以根本就弄不懂偉人,也便不去想偉人為人處事的那檔子事了。台灣人看的就是你蔣介石怎樣治理,能不能讓老百姓平平安安過上舒舒坦坦的日子。台灣居然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狀況和民眾生活便可想而知了。台灣人一股腦兒把功勞記在了蔣介石的賬上,說是他穩定了台灣。有句戲詞唱得好:“有為王打坐在長安地面,盼的是天心順國泰民安”穩定是帝王之心更合乎民意。國泰民安是發展的大前提。所以台灣人這樣高抬蔣介石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我又想,不管是什麼地位和層次,作為社會上一個人是要講人品的。人品其實就是他為人的方法和處世態度。
據說蔣介石小時侯就對自己要求很嚴。他在日本留學期間,在生活上每餐限量,絕不貪食。也不抽煙,不飲酒。很注意鍛煉身體;在學業上,孜孜以求,認真嚴謹;對工作精益求精。這便是他為人處世的基調。所以他在台灣曾經領導過新生活運動,倡導本位文化建設。他理解的新生活是以禮義廉恥為基本標準,以改造國民衣食住行為起點,以整齊、清潔、簡單、撲素、迅速、確實為具體標準;以生活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為追求目標。哦,怪道來遊人一致感到台灣是那麼樣的文明,原來是蔣介石先生以做人的標準種下了時代文明的種子。
中國人崇尚孝悌之道,以孝為百善之先。蔣介石自幼接受舊文化的熏陶,對孝十分虔誠。
我們遊覽的第一個景點就是士林官邸。這是蔣介石來台灣以後的“家”。他在這兒生活了26年。他把母親也請進了這個家,廳內始終供奉着母親的遺像,每天“親沐慈恩”。他在年逾八旬的時候,對母親的思念更是“日久彌深”,於是決定在日月潭修慈恩塔,除了紀念母親而外,也讓台灣民眾“克盡孝道,永懷慈恩。”1971年,慈恩塔在蔣母逝世50周年時竣工。蔣介石即在這年清明,攜全家人到塔前祭拜母親。
同為人子,蔣介石對母親有着別一番情感。他幼年喪父,家庭的擔子重重的壓在了母親的肩上。此時,他的同父異母哥哥蔣界卿鬧活着分了家。不久,幼弟幼妹又相繼夭折。蔣介石母子相依為命,靠着分得的微薄家產艱難度日。母親把所有的希望和全部心血都給予蔣介石身上,望他光耀門第。蔣介石深知,母親給他的溫暖與教育、對他成長過程的影響,是一般母親所不及的,豈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那樣的淺薄!母親去世以後,蔣介石誓言:“無論陰曆陽曆,凡為母親忌辰之日,不食葷,不動氣,不御色。以為終身自省自戒,冀減不孝之罪於萬一。”
蔣介石走南闖北,叱吒風雲,在中國的版圖和歷史上寫下了舉世矚目的一筆。然而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普通人的那一面-----葉落歸根人生事,魂歸故里世間情。他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根在溪口。他心繫故鄉啊!當年他一“下野”,即像一片葉兒,飄向了溪口。後來到台灣,途經一個名叫埤尾的地方,發現這裡前後有兩個湖,其間有一條小溪連着,地貌酷似溪口鎮,便仿照家鄉的建築樣式,在這兒建起幾排平房,並更名為慈湖,作為他的別墅,經常來小住幾日。1973年蔣介石去世以後,遺體經防腐處理,一直安放在慈湖。據說他要等待回歸溪口祖墳安葬的那一日。
溪口如今作為一個旅遊的重鎮,它也許在盼望着呢。
(201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