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濤
生活環境和居住空間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這是一個早已被認定的事實。很多人不會在意居住房屋帶給自己的空間感受和自己的情感反饋。“將就”成為擇居的理由,因為工作和現實生活的需要。一些有生活理想的人在將就和等待中,不知不覺把自己的一生光陰留在了他的臨時住所,遺憾終生……
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我們對於居住的環境很是講究,古人對於生活環境的自然嚮往更是處處留露。由於建築技術的限制,以前的人們對於居住空間的理解一般都注重房屋的實用性,文人雅士和官員富商們在把這種實用格局重複放大的同時,用更多的精力將自然形態通過巧妙的布置使得院子里的閑余空間變化豐富,錯落有致,曲徑通幽,避讓有序,遮掩含蓄,氣貫連通,虛實相間,這是幾千年文化精髓和生活智慧融合的結精。在這些環境中生活的先人們,享受居住環境帶來的身體舒適的同時,也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精神感悟構成文化群峰里一個個閃光的居所。讓華夏子女們有了堅實渾厚的精神依靠,進退自如的生活自信。
如今我們的城市生活場所已經沒有過多的閑余空間讓心靈舒放,人口的密集居住不得不把極其簡化的居家一層層的往空中堆積。人們喪失了擁有自然的空間,同時也失去了一份極其寶貴自然的情懷;脫離了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和磁場的相通,這就導致不時的心裡失衡。隨時受到事物的影響而心情煩躁;一層層為美化和防盜的施工禁錮的是一顆顆活潑潑的心靈。幾乎是一模一樣格局房屋也抹去了個性的差別和靈性的發展。
在具有自然和空間條件的農村,在文人階層的集體脫離后,已經喪失了將古人生活情趣得以延續的觀念和相關知識的指引。以往和自然相依相印的鄉村居所被切斷了悠久而美麗的脈源。國人精神根源賴以寄託和嚮往的心靈家園已隨着一座座古老房屋的拆除和倒塌隨之崩潰。如今的鄉村房屋除了有閑余的院落,居住的格局要麼是為了施工的方便大家統一,要麼是模仿城市的單元套間,那是性價比的體現。自然空間優勢被自己有理由放棄。
在一些城郊可以看到具有豐富構造空間和足夠外圍閑余場地的別墅,那是西方居住文化的移植。其特點體現在以人的舒適為主要實際指導,外部環境被合理的借鑒和利用,塊面的組合和空間的變化有着完整的邏輯思維和設計的精確。極其關注空間體量與內部行進變化帶來個人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外部形態也更具有雕塑的量感和質感,這與我們房屋形態統一而把重點放在表面裝飾上的模式截然不同。一幢好的別墅更是一件具有實際生活職能的藝術作品。這種藝術作品尤其可貴,因為她直面生活。可惜這種專業而具藝術格調的別墅一般人無福享受。而處於城市中的別墅群,由於缺少足夠的外部有機空間,已失去別墅原本的意義。很多人將設計師精心設計的格局根據自己實際要求而改建(他們不具有對於靈性空間的感受能力,枉費了如此美妙的享受……)。因為防盜的需要更是將與外部相通的環境封閉,失去隨時透氣的可能。這些別墅更像是在嘈雜的都市裡劃出一片富人居住區。其安全需要多於生活情志的需要。
記得初到北京紫禁城時,目睹了中國帝王貴妃們的最高級別的生活之都——有着高大寬厚城牆包圍中寬廣的廣場空間,主要建築穩坐中軸就像那些威據門前的獅子,威視從遠處門洞慢慢走來的每一個人,在他需時走過寬廣無任何遮擋的廣場,爬上高高的中間雕有着張牙舞爪騰龍的台階,再上到體量巨大的主體建築腳下時,必然已經是小心翼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皇權和皇威在這樣的格局裡得以盡情體現。當我繞過這些炫耀性的建築進入皇帝和皇后妃子們居住的生活空間時,卻看到很大反差——那是橫平豎直的規矩和無數房屋龐大數量重複聚集產生的浩大規模,所有單元構造基本一致,閑余空間狹乍。至於他們居住的房屋一廂兩房式的格局,我看除了雕刻裝飾的精美和色彩紋樣的繁複外,與普通家庭的房屋大小結構沒什麼區別,同江南地區庭院的曲徑通幽和晉商大院結構的厚實穩重相比較,似乎顯得既缺少格調又不夠厚實大氣。至於透氣休閑的皇家後花園規模竟如一私家花園!不難想象幾千佳麗生活在如此擁擠而森嚴,規矩方正的空間里,再活潑清麗的性格都會慢慢變得或消極無趣或尖刻計算。那是囚禁自由和扼殺人性的生活空間。禁宮深如海,幾百年來多少怨情和無助的淚水,多少青春紅顏慢慢被消磨,多少詩情靈性凝固成門前的青石……歷史終究已過去,只留下這些空蕩蕩的居所讓現代人參觀戲評。然而當今這種缺少居所空間變化,追求表面裝飾的住所成為主流,在主體建筑前面留有大面積空地,顯示威信和權利而壓縮忽視生活住所空間的建築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看來皇家建築的習慣模式依然在全國變相流行。
如今的建築設計體現在各個資質部門和設計公司整齊伐一的效果圖上,那是需要利用建築設計師的頭腦來考慮,儘可能的在有限的範圍內隔出儘可能多的單元。而室內設計師無論在北京或深圳任職都可以閉着眼睛就能把一套房子設計出來,因為無非是無數類似房屋的某一處加個隔間,在重點牆上做個效果,在色彩上來個個性搭配,到各類市場選擇傢具飾品的組合等等此類。就算天才設計師他也沒有發揮滿腹設計才能的餘地。於是設計師們只能狠狠地將各種奇思妙想和無數新式材料試驗到不是純居住的場所,比如展覽展示設計,臨時辦公屋,售樓處,藝術工作間、娛樂場所、公共空間……。——恰恰是在這些具有展示性質和公共的空間里,我們體驗到了空間的魅力,以及那些變化豐富的空間帶來的無拘無束,自由流動,舒展自如的感覺。我相信能在這樣的一些空間里生活,會直接受到建築師情感空間的繞圍和引導,從而思維變得條理分明,進退有序。一個孩童如果能在這樣一種不是四處包圍,而是迴旋流動;不是四方規整,而是錯落有致;有着隱蔽空間、隱性空間、過度空間、室外空間組合而成的家裡生活和成長是多麼的幸運!因為他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之中融入了一種豐富的性質。他將來的人生會顯得更有節奏,自然的接受各種變化,思想上更有獨特的見解和在交往上留給別人足夠的空間。這些是我們在學校和社會要用教導和教訓才能慢慢養成的品質。
一個知道用自然方式教育自己孩子並懂得它的重要性的父母,他們會盡他們的能力以讓他們的孩子能在這樣富於合理變化的環境中生長;一個對心靈空間有獨特見解和追求的人不能忍受確少變化的格局和無法隨時回到自然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