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又是粽子飄香時

又是粽子飄香時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今晨起得很早,想去早市買些菜蔬,隨手關門的時候,竟在門楣上方發現了一束系著紅繩的艾草,哦,我恍然想到,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端午來了。也不知是哪位善意的友鄰,給我在門前掛了驅邪的艾草,令我心存感激。

  細細想來,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都充滿了厚重的人情味,互贈禮物,互表心意,已成為每個節日的潛則,這些叫人心生溫暖的小舉動,串連起了國人傳統美德的延續,禮儀之邦的盛名也遠播海外,這也是許多外國人神往炎黃文化的所在。

  每逢端午節來臨,孩童們的手腕上都系著五彩繩,有的胸前還佩着香囊,等端午節過後,便把五彩繩扔進河裡,老人們說:“這樣做可以驅避邪氣,帶走百病,讓人健康好運”。這樣的說法雖有些迷信,但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特色,把節日氛圍營造得更加濃烈。端午節的清早,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插上了碧綠的艾草,忘了插艾草的人家,總有好心的鄰居給插上,這時,悠長悠長的巷子里飄起了濃濃的粽香。

  東北的粽子不像南方那般精緻小巧,這大概與東北人豪放的性格有關。我小的時候,包粽子的材料也只有江米和黃米兩種,條件好的用江米,而農村用的基本都是黃米,粽子包的雖然簡單,但蘸着甜甜的白糖,吃起來還是口齒留香,餘味難忘。如今,粽子已經是中國傳統美食的經典,大江南北,口味繁多的粽子,誘惑着我們的味蕾,但是卻再也吃不齣兒時的心情和味道了,或許是因為那時我們的願望很淳樸,很簡單,吃上幾枚粽子,就會讓我們滿足,讓我們回味很久。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種,我只記得其中的一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他抱着忠於故國的玉碎之心,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實現了“士當以死報國”的未了夙願。後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遠。

  另一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乃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助吳伐楚,五戰而破楚都,楚平王雖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終報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子胥佐夫差百戰百勝,吳國攻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徹底滅越,吳王不聽,后吳國大宰,受越王賄賂陷害子胥,夫差聽讒言,賜劍與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挖出懸於吳京之門,以看越國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聽說大怒,令取子胥之身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民間便有了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的傳說。

  無論是哪一種傳說,其實都是在謳歌一種氣節,紀念一種品格,自古以來中國人崇敬“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忠誠報國”,有民族氣節的名士和英雄,所以每個節日都有一個或悲壯,或美麗的傳說故事,讓我們在美好的節日里,既能享用美食,又能經歷一次人性品格的陶冶和升華,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妙處所在吧。

  在這“粽子飄香,艾草青青”的夏日,在我們品嘗美味與家人團聚的時刻,讓我們向那些浮沉在歷史星河中的英靈們,敬上一盞淡淡的雄黃酒,奉上一枚甜甜的糯米粽,他們那些美好的傳說故事,似一座豐碑,永遠銘刻在世人的心裡,正所謂:“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