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福軍
有人說,動聽而極富藝術氣質的音樂在鄉村。在這裡,你能發現音樂原始、素樸的美。
鄉村路上,時不時總能看見三五幾個人吹着嗩吶,背着鑼鼓,帶着磬鈸,走在四鄉八鎮的田埂土坡,最終來到農家院壩,開始他們的演奏。他們,就是鄉村樂師,在我們農村,俗稱“吹鼓手”。
鄉村樂師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並沒有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他們的演奏曲目,多為根據鄉村生活自編自創的樂曲,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叫“原生態”。而出生高貴的五線譜等名詞對他們來說,是個遙遠而又陌生的概念。他們說,這樣的蝌蚪文既不好記,看的時候還容易出錯。他們只專註於父兄或師傅親手相傳的樂譜,或由那世代流傳已經錚光發亮的牛皮紙記載,或口口相授。一旦從嘴裡哼出來,便深深記入耳朵,銘刻在腦海,在以後的演奏中便應用自如了。
相對於專業的樂手來說,鄉村樂師只是個業餘的職業。平時,他們也下地種田,只有當鄰近村莊的鄉鄰家裡有了紅白喜事,他們才盛裝登場,成為吸引人們耳膜的重要角色。當他們到來,吹奏聲,就打破了方圓數里雞鳴犬吠之外的寧靜,原本靜悄悄的農家庭院,頓時喧鬧起來。
鄉村樂師會用不同的曲調,或悠揚喜悅,或低沉幽怨,告訴你這家主人是娶親祝壽還是有親人駕鶴西去。過去的千百年來,鄉里人家娶妻嫁女,總要請上幾個樂師,把歡快的情緒送給村寨里的鄉親,大家在喜慶的氛圍里把酒歡笑,一醉方休。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結婚賀壽這樣的好事,除實在偏遠交通不便利之處外,很多人家都到城裡請專業的樂隊來演唱,鄉村樂師們能出場的就剩下白事了。
白事是極其講究程序的。一場葬禮的過程,往往持續兩三天。在每一個不同的環節,鄉村樂師們需要使用不同的樂器和曲調,或吹或擊,頌揚逝者的功績,展示生者對逝者的哀弔之情,其凄怨之聲,讓在場的人禁不住黯然淚下。這樣的場景,在出葬當天尤為突出。
一般出葬都以清晨居多,蒙蒙的的天色,本身就讓人心情鬱結。紙幡飄飄,冥幣散落,哀怨樂曲拉長的聲音翻過山樑溝壑,聲聲入耳。送葬的親友被勾起了傷心的魂兒,哭泣呼天愴地,令人寸寸揪心。其實,這正是鄉村樂師的成功之處,唯有這樣,喪者生前無法體會的尊嚴才會得以很好的體現。
在這種葬禮的過程中,夜晚尤其是冬天的寒夜,為了驅寒醒神,鄉村樂師們大多會喝上一點酒。在冬夜,酒是用老薑加黃糖熬制,一口下去,又甜又辣,讓人渾身暖和起來,睡意寒意頓消,嗩吶聲,磬鼓聲立馬又開始或沙啞或悠長起來。
辦完紅白喜事的各項流程,鄉村樂師也卸下了幾天來的辛勞,和主人家的親友一起團坐一起,大塊吃肉大口喝酒,主人也會及時將應付的禮數交給承頭的樂師。吃完酒飯,鄉村樂師也該走了,他們的背影匆匆翻過幾座山樑,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或許,他們是回家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或許,又有鄉鄰邀請他們的樂聲再次出現。
在鄉村,這些民間的音樂工作者就這樣有滋有味地讓平靜的生活時不時泛起一點漣漪,又復歸寧靜。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日子才不會一味的單調,民俗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單位:總裝備部無錫療養院
最美的音樂在鄉村 標籤:最美孝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