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情感故事>回憶我的童年(之八)

回憶我的童年(之八)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八 捉迷藏

  ??第一次接觸“捉迷藏”這個詞,應該是讀二年級的時候,那時書上有篇課文叫《誠實的孩子》,是寫列寧的,說他小時候在姑媽家玩,和表兄弟表姐妹玩捉迷藏,結果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碎了。當時他沒有承認,後來又寫信向姑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當時讀那篇文章,我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教育。也許,撒謊是小孩的天性,特別是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一旦有什麼事做得不好,他一定會加以隱瞞。比如作業沒完成,考試不理想。我小時候也喜歡撒謊,不願砍柴就假裝說肚子疼,作業沒做好就謊說家裡的燈沒煤油了。有一次我記得自己沒有砍柴,回家怕挨罵,就躲在床後面不敢動彈,天黑了也不敢露面。開始我聽到的是曾祖母的叫罵聲,後來是全家慌成一團的叫喊聲。父親動用了好多力量,分成幾組,到處尋找,有的沿河找,有的沿路找,有的在池塘邊打撈,總之,全家就像一鍋炸開的粥。我發現事情弄糟了,就更不敢出來了,生怕挨打。後來,我聽見曾祖母傷心欲絕的痛哭聲,這時自己也嚇懵了,趕緊走了出來。當時的鏡頭我依然歷歷在目,曾祖母一看見我,一把摟住我,一邊哭,一邊“崽啊崽啊”叫個不停,我也摟住了她死命地啼哭,姐姐妹妹她們也在旁邊大聲的哭着。當時我不知道外面也在奔走相告“我已經找到了”的消息,只發現一時刻,門口就圍滿了人,父親他們也很快就趕回家了。好久,曾祖母止住了啼哭,一家人都恢復了平靜,她趕緊又到廚房熱飯我吃,並額外煎了個雞蛋。事後,曾祖母問我到底去了哪兒,我不敢說自己是因為沒有砍柴怕挨罵而躲在床后,只是說自己不知不覺在床上睡著了,並假裝對家裡紛亂的情形一概不知。

  ??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景,內心深出除了湧現對被親人的牽挂和疼愛感動外,其實還躁動着一種沾沾自喜的勝利感。是啊,憑着這次躲藏和撒謊,我不僅沒砍柴,而且還沒挨罵,更了不起的是還得到了煎雞蛋的犒賞。這本領可真謂舉世無雙。薩達姆算啥,他再躲得緊不也被美國人逮住了么?本拉登也不算啥,雖然目前還算平安,但也被山姆大叔追得如喪家之犬。哪像我,一邊在餐桌上美美地享受煎雞蛋,一邊悠閑地翹着二郎腿。

  ??在家鄉的土話里,我們對捉迷藏其實不叫“捉迷藏”,而叫“尋躲”。按照漢語語法來說,“捉迷藏”叫書面語,典雅高貴,它的出處應該是北方,當然前身也應該是方言,多謝新文化運動,所以它被“扶正”了。“尋躲”只能是個方言俚語,就像“下里巴人”一樣,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我總覺得這個詞比“捉迷藏”更貼切。你看,一個躲,一個尋,多形象啊。在英語里,捉迷藏叫“hide-and-seek”,直譯過來就是“尋躲”。不過在這裡我沒有美化英語的意思,我只是想說方言俚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畢竟,來自民間的東西積聚了生活的精華,包括語言,包括文學作品,它所蘊涵的文化深度與廣度是單個文人的創作難以到達的。不信,看看《詩經》里的“風”就知道了。現在有些所謂的大作家,關着房門寫小說,自詡畝產過萬斤,聽起來讓人啼笑皆非;還有些大導演,一天到晚瞄準“奧斯卡”,作品空洞虛浮,讓人不知所云。這些脫離生活、高高在上的行徑除了唬人外,其他一無是處。難怪,現在的人既不喜歡看書,也不喜歡看電影了。

  ??尋躲一般有兩種玩法,視參與的人數而確定。如果人數較少,則由一個人尋,其餘的去躲;人數較多時,則分成兩邊。但不管哪一種,尋躲大多是在有月亮的晚上進行,這一點我已經在《回憶我的童年之閑談》中有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兩種玩法事先都要確定主持人,一般由年齡較大的,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的人擔任。在第一種玩法里,首先由主持人找出尋躲的人,但並不是由他去指派,遊戲的民主性很強。挑選的方式是“撐天”。“撐天”就是每個參與者伸出食指,按在主持人張開的掌心裡,然後大夥一起唱“撐天撐天……”可惜這唱法我已經忘記,這唱法類似兒歌“一抓金,二抓人,三抓四抓抓個人”。唱完了,你得趕快縮回手指,慢了就極有可能被支持人給抓住。當然你也不能提前縮回,否則就違例了。抓住了誰,誰就是尋躲人。然後由主持人蒙住他的眼睛,其他的人就趕緊躲去。蒙眼睛的時間,現在推算一下,一般一分鐘左右,由主持人來控制。一分鐘的時間到了,主持人鬆開尋躲人的眼睛之前,還要問他是得風還是得雨,如果說得風,就吹一下他的頭髮,如果說得雨,則噴一下唾沫在他頭髮上,這個動作到底有什麼意義誰也不得而知,反正一直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我們小孩可沒有破舊立新的勇氣,只能循規蹈矩,否則就會被排斥於遊戲之外。尋躲的時間大約是5-10分鐘,也是由主持人控制的。在這期間,如果尋躲人能找到躲藏的人,則按順序確定下一個尋躲人;如果找不到,則繼續由他尋找去,如此往複。遊戲就這麼簡單,但我們就是樂此不疲。



回憶我的童年(之八) 標籤:我的中國夢 童年的秘密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