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車富士霸王號
——歲月划痕之四十八
“富士霸王號”是我們家的一輛老舊自行車。家裡有輛自行車也值得說嗎?可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時有輛自行車比現在有輛轎車都牛,家裡有輛新飛鴿、新永久、新鳳凰,會讓鄰居們羨慕得眼珠子發紅。
我們院兒買自行車大概在60年代初,全哥最先買的,喜子家后買的,小兒家第三買的,安哥第四買的。我們家是1964年父親調資後用補發的工資買的,屬最後。不知是由於錢少,還是由於沒有找到自行車票,父親買的是二手車,就是我說的這輛“富士霸王號”。
其實父親有車倒不算太晚,不過那不是我們家的,是公家的。
1962年,父親所在的保定市第二煉焦廠下馬,他本應該回到支援鋼鐵工業之前所在的國光文具店,可當時保定市供銷社剛剛恢復,急需人手,他就被分配到保定市供銷社下屬的前屯中心店大汲店供銷社當了售貨員。大汲店位於郊區,離我們家很遠,父親回家就騎商店的自行車。我一直以為那是分配給父親的專用自行車,現在想來也可能不是,因為父親一般都是休息日回家,他不回家時,別人肯定也可以騎。
後來,父親調到前屯中心店當保管員。前屯中心店和水碾頭中心店合併后又調到鑄造機械廠商店當會計。這期間他回家也騎公家的自行車,我想可能也不是專屬於他的。再後來,父親先後擔任棉紡廠商店和華二商店的採購員,這時大概有了專屬他自己的公家的自行車。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騎的公家的自行車都很破舊,油漆脫落了,電鍍生鏽了,看着就像公社社員騎的車子。可就是這樣的破車子他都不願意讓我騎。
那時候沒有兒童車,小孩學騎車只能用大人的車,看着那些家裡有自行車的孩子神氣活現地掏着腿兒騎,我羨慕得不得了,就想騎父親的車。
可他說什麼也不同意,一會兒說公家的車不能私用,一會兒說小孩兒在馬路上學車不安全,找各種理由推託。最後還是母親幫我說情,他才鬆了口。
他的自行車是28的,那時候多數自行車都是28的,26的很少,只有時髦女士才騎。28的車又高又大,小孩兒很難駕馭,不說別的,就坐到車座上都很困難,它太高了。所以孩子們開始都練“掏腿”騎,也就是從車架子中間伸腿兒過去騎。
當然,第一步是練“溜”,就是左腳蹬在腳蹬子上,右腳用力蹬地讓車子滑行。練熟了,能掌握平衡了,再練掏腿。會掏腿了,就可以升級——練騎大梁,也就是屁股不坐在座子上,而是架在車架子的橫樑上,扭動着屁股騎。由於重心都在腳上,一旦腳有滑動,屁股溝就會硌在橫樑上,疼得人心發慌。騎大梁過關之後,就可以嘗試着坐到座子上騎了。由於座子太高,孩子們一般都是先把車溜起來,再趁着滑行的慣性把左腳蹬到更高一點兒的中軸上,然後快速騙腿騎到座子上去。上去之後,兩腳就得分秒必爭地找到車蹬子騎起來,不然車子減速就有可能摔倒。
孩子的腿短,當腳蹬子轉到下邊去的時候,就接近於夠不到,只能用腳尖帶動,所以只能兩條腿輪流使勁兒,這樣車子就很難騎快。不過我們學車的孩子也有辦法,就是從稅務角的大坡上往下騎,不用費多大力,也能騎得很快。可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孩子手小,夠不到閘把的底端,不能有效剎車,很容易撞車撞人。誰知我知道了其中厲害,竟然有了心理障礙,是“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
梁家衚衕口有個大碌碡,是人家為避免過往車輛碰壞房角特意放在那兒的。我從稅務角上坡騎下來時看到了它,心想可別撞了,沒想到那車子就失控了,徑直朝它撞去。我被重重地摔地碌碡上,萬幸沒有受傷。車把也摔歪了,還是一個不認識的好心叔叔幫着扳正的。
還有一次我騎車下坡時,看見一個老大爺在前邊走,心想可別撞了他,沒想到自行車又失控了,三拐兩拐地沖向老大爺。我知道撞了老大爺不得了,就不顧一切地往下跳,可車子太高,我的腳還沒着地,車子就倒了。車的前軲轆正好碰了老大爺的腿。老大爺被撞得並不重,但着實嚇了一跳,他生氣地沖我吼:“你小子怎麼騎得車?連老頭兒都難撞!”我自知理虧,趕忙道歉:“對不起,老爺爺,我剛學騎車。你沒撞壞吧?”老大爺不依不饒:“你學騎車不找沒人地兒,凈往人群鑽,你想拿誰練手?”我老老實實地聽他訓,不敢再吱聲。後來,別的路人都勸他,他才消了些火,嘟嘟噥噥地走了。
挨了老頭兒的罵,我心理很懊惱,也很苦悶,怎麼我“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呢?後來我發現,一些大人,主要是新學會騎車的婦女也有這個毛病,看到對面騎車過來,立馬緊張,什麼剎閘,什麼扭把,都忘到腦後,只會“哎哎哎”地驚叫着撞向對方。
由於我有“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的毛病,所以我特別害怕有汽車從我身邊經過,只要身邊一有汽車經過,我就緊張得不得了。我的對應之策是死死地掌把,不再蹬車,因為我蹬車時屁股要在座子上來回扭,帶動得車了來回晃,我怕給我晃到汽車軲轆下邊去。
這種對策對付馬路上的汽車還算有效,它車速快,一下子就過去了,對付土路上的驢車就不靈了,為此我還闖了一個大禍。
1964年我放暑假的時候,同院的全哥讓我到新市區的新市場給他排隊抓自行車票。他不知通過什麼渠道獲得了內部消息,說那天新市場的五金交電商店要發自行車票,而他上班沒時間,就讓我替他去排隊。他已有一輛自行車,可知道了這個消息還想買輛新的,騰出舊的讓全嫂騎。
那時候買自行車都要車票,車票如何分配,我一無所知,就是覺得非常金貴,很難弄到手。車票一般都是內部分配,只有商店通過關係弄到了計劃外的自行車,才對社會公開發放。不過發放時也很機密,只有提前得到消息的人才可能一大早就去排隊,領到這數量有限的車票。全哥是理髮的,接觸的人多,也算是消息靈通人士,所以才得到了這麼機密的消息。
新市區是1961年才建立的工業區,雖說也划入了市區,但它位置在大西郊,為它配套建設的那個新市場距我們住的地方得有十幾里路,我要走着去得一兩個小時才能到,於是全哥就讓我騎他弟弟安哥結婚時買的新車。
安哥是1964年五一結的婚,新娘子姓於,婚房就是我們院兒東邊靠南的那間6平米的小屋。你可別說婚房小,一結婚就能有這麼一間房子就不錯了,這之前謝姑姑曾住過這間小屋,她也是在這間小屋結的婚。
而安哥的一位姓白的朋友也想結婚,就找不到房子,最後借安哥家在院子東南角的那間只有門沒有窗的5平米的夾道房結的婚。這位白哥的新娘叫小英兒,是梁家衚衕的。後來得知,白哥的父親赫赫有名,是號稱能“鏢打洋火頭”而專賣“海馬追風膏”的白學英白師傅。我親眼見過白師傅演武售葯,地上插好火柴,手持帶紅綢的鋼鏢,口中念念有詞,邊說邊練。可練到最後並不打“飛鏢”,而是隆重地推出他的膏藥。
雖沒有見識白師傅的鏢技,但他的武功我還是親眼見了,真不錯。聽說白哥是白師傅的兒子,我覺得他肯定也是練家子,不由刮目相看。可白哥住我們院兒的那段時間,沒有練過武,倒是總唱歌,還唱得挺棒,有男高音的范兒。他唱的最多的是《亞非拉人民要解放》,剛開始我聽成了“鴨飛啦”,後來才聽出是怎麼回事。
白哥結婚時,屋裡除了床板,就只有一個很小的桌子。安哥也強不了多少,也是除了床板就一張桌子,但桌子要大些,是正規的迎門桌。安哥結婚時置辦的唯一大件,就是借給我騎的這輛自行車。安哥把這輛自行車當心肝寶貝,總擦得一塵不染,能捨得讓我騎,我興奮得恨不能當下就去排隊。
第二天5點多鐘我就出發了。新市場建成后,我一直沒有去過,全哥怕我找不到,認真詳細地給我講了要走的路線。他告訴我的是一條近路,從我們五中向西,過單洞子(穿越京廣線鐵路的小型地道橋),穿越莊稼地中的一段土路,上馬路后再向東向南,就到了。
上路時街上人很少,我騎得又是新車,走得順風順水,就是到了那段土路時感覺有些不好走。路邊是划人的玉米葉,路中部是兩道巴掌深的車轍,遇到坑坑窪窪總怕掉到車轍溝里去,騎得有點兒提心弔膽。不過騎過這段土路就又好走了。
6點來鍾我就到了新市場,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五金交電商店,因為門口已有人排隊,我也趕緊放好車排過去。
等到商店開門,卻沒人出來發票兒,排隊的人們自然要打聽,可商店的人卻說,沒有這碼事兒。人們都不相信這樣的解釋,認為他們是想把大家騙走,再把車票發給熟人,所以都不走。
可店裡的人都各站各的櫃檯,根本沒人理這些排隊的。排隊的人要找領導,他們就說領導不在,排隊的人沒了轍,只好散去。
我又騎車往回走。騎到來時的那條土路時,對面晃晃悠悠地來了一輛進城拉大糞的驢車,我感覺車邊上的路還足夠寬,騎過去沒問題,就沒有下車。可騎到近前時,不知怎麼又想起了“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的事兒,心裡緊張得不得了,又拿出了對付汽車的辦法——死死地掌把,不再蹬車。可沒想到驢車走得慢,晃晃悠悠總過不去,就在驢車走到跟前時,我的車沒了速度,一下子倒在驢車前,我手疾眼快跳開了,可自行車的前軲轆卻被驢車軋成了麻花兒。
趕驢車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他一直坐在車轅上,看到我的車子倒下,他沒有剎車,看到我的車被他的車軋了,他也沒有下車,只是斜欠着身子往後看。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眼神,沒有一絲的愧疚,沒有一絲的同情,倒有幾分幸災樂禍。
他的驢車還在晃晃悠悠地往前走,我焦急地喊道:“你停下!”他瞪了我一眼,轉身將驢車趕得更快了。
我想追上去,可想想是自己摔倒的,人家沒有多大責任,追上去又能怎麼樣呢?再說,這條土路上只有我們兩個人,糾纏起來,他打我一頓我也沒有辦法。我只好眼睜睜地看着他走了。
自行車的前軲轆擰了麻花,不能再騎,我只好抬起車把拖着車子往回走。出了這麼大的事,我該怎麼辦呢?我的腦子飛快地轉着,想着各種辦法。
走進市區,街上的人紛紛看我,看得我都有些發毛。我的腦子還在轉,這麼推回去實在是太難看了,最好能修一修,可我也沒有錢啊。突然,我的腦袋靈光一現,想起了同學丁秦生,他在修車啊!
丁秦生是我的小學同學,很內向,不湊群兒,是沉默的老好人。他對所有人都持友善態度,當然也對我不錯,但他又不和任何人過於親近,似乎更願意站在圈子外邊看着大家。
小學畢業后,同學們更奔東西,很快就都失去聯繫。一次我偶爾路過北大街南口東北角的自行車修理鋪,發現他竟然在裡邊幹活兒,進去寒暄,才知道這家存在多年的自行車修理鋪就是他父親開的,他考中學落榜后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到父親的車鋪來幫忙,跟父親學習修車的手藝。那時候自行車基本上是普通家庭中最貴重的家產,修理維護是在所難免,所以街上的自行車修理鋪都生意紅火,能學這麼一門手藝算是端上了鐵飯碗,也是不錯的選擇。
想到丁同學,我就把擰了麻花的自行車直接拖到了他家的修車鋪。我把情況跟他一說,他立即給我修理。由於修理的難度大,他還叫上了他的父親。他父親是個四方大臉的胖子,與他長得很像。
糞車已把瓦圈軋得嚴重變形,丁同學和他父親費了好大勁,才把它校正,但損傷的地方是無法完全復原了。前叉子也扭了個兒,他們夾在台鉗上才正過來。之後又調節輻條拿了籠。鼓搗完了之後他父親說:“也就修成這樣了,只能湊合著騎,要想放心,最好換了前叉子和前軲轆。”
這事不是我能決定的,我說以後再說吧。我向他們父子致謝,但一分錢沒給,我口袋根本就沒錢。他們父子大概已猜出會是這樣,也根本就沒提錢的事兒。
回到家之後,我不敢去找全哥,而是先跟母親說了這事兒。母親說:“你都十四五了,怎麼辦事還這麼不牢靠?”母親沒有再往深里說我,而是去北屋把此事告訴了全哥。
全哥和安哥都沒有說我什麼,可我覺得很對不住他們,不願着他們的面,總想躲着他們。連那天五金交電商店為什麼沒有發票兒的事,我都沒有問全哥。
事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自己騎車會“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我經過觀察之後發現,大男人們騎車從容,是因為他們腿長,出現情況緊急剎車后能用一條腿支撐而不倒,而我如果像他們那樣緊急剎車,車子一歪我就得人仰馬翻。由於不敢剎車,所以出現緊急情況也只能任由車子前行。此時潛意識中會迫切希望車子儘快停下來,而撞到東西又是儘快停下來的最簡捷的手段,所以就出現了“越怕撞哪兒越撞哪兒”的現象。
找到了原因,我就想解決的辦法,能長出大男人們那樣的長腿當然最好,可那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做到的,於是我就想最好能有輛小號車子。沒想到這個願望很快就實現了,父親漲了工資,還補發了一些錢,就給母親買了一輛26的舊自行車。
那時的自行車不光要票,價格也不菲,一輛新車大概要一百五六十元,是普通工人四五個月的工資。父親補發的錢沒有那麼多,另外也找不到車票,於是就去了小集街的舊貨市場。
他買回的車雖是我想要的26小車,但也太破舊了,車把基本上沒有了電鍍,一個把套兒還摔了一塊兒;瓦圈和輻條銹的沒有一點兒光亮,外胎的花紋都磨平了;座子是硬皮的,沒有彈性,卻有破洞;最怪的是后衣架,用偏鐵加工的,大而方,還沒有夾子。中軸上有黃銅焊過的痕迹,看來還有內傷。
它跟院里鄰居們那些烏黑閃亮的新車一比,晃得太土太舊了,我看出母親也有些不滿意。可父親解釋說,這車子在當年可是王牌車子,小日本生產的,叫“富士霸王號”,他聽賣車的人說,是日本鬼子佔領保定時帶過來的,保定說不定就只有這一輛呢。聽父親這麼一說,我又仔細打量這輛車,那車架子和車標確實有古董的氣質,閃着包漿的光澤,沒有一點兒銹痕。車把雖說看不出電鍍,但表面棕紅,還很光滑。可其它部件就都不行了,父親說那些不行的部件都是後來換上去的雜巴湊,所以舊得快。
為了讓它順眼一些,父親下了大工夫擦拭,還給車座子做了一個加棉墊的布套。再看,感覺也不錯了。
父親一直說它好騎,可我試過之後卻覺得它有些重,不像飛鴿新車那麼輕靈。雖說如此,我還是高興,畢竟我們家也有了屬於自己的自行車,還是26的,小孩騎着不顯高。
為了能多騎車,父親教母親騎車子時我也跟着去。不知為什麼,母親就是不敢“溜”車子,如果硬讓她“溜”,是一“溜”就倒。而不會“溜”就沒法騙腿上車,急得父親直嘆氣。最後父親想出了絕招,讓母親先坐到座子上,再由他扶着后衣架推動,讓母親學着蹬。
母親就這麼著學會了騎車,但還是不會“溜”,上車時要先騙腿坐上去,再硬蹬着走起來。下車時要先把車剎住,再左腳支地,騙腿下車。沒想到她的這種騎車方法,還固定下來成了永久模式,每次我看她上車下車,都覺得笨拙得難受 。
就這輛我不太喜歡的“富士霸王號”,日後卻為我們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母親一騎就是十幾年,後來我和我妻子又都騎過。1976年我妻子戶口辦到保定,母親看她上班太遠,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就把自行車讓給她。妻子直到換了工作后才把車子還給母親。1981年,我的自行車被小偷偷了,沒法上班,母親又把車子讓給我。我直到買新車才把它還給母親。母親退休后,沒人再騎,它也退了休,靜靜地呆在父母樓下的小屋裡。
父親由於能騎公家的大破車,一直沒有買車,1990年退休后偶爾去遠一點兒的地方,就騎母親的“富士霸王號”。這輛車是退而難休,還得繼續發揮餘熱。
回想起來,父親為孩子們買過不少新車,卻沒為自己買過新車,就是這輛破舊的“富士霸王號”陪伴了他們一輩子。
父母去世后,他們住的房子因為籌措住院費而賣給了一位親戚,那輛破舊的“富士霸王號”也就和樓下的小房一起交給了人家。至於人家怎麼處理的這輛車,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