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炒米埕--記憶中的滋味

炒米埕--記憶中的滋味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三叔婆是會昌嫲,一生無子嗣,所以特別喜歡小孩,每每回次娘家,都會帶些江西的小點心分發給我們吃;久而久之,每當三叔婆回娘家了,她的門樓前就會圍着許多小孩,等着三叔婆轉回來,都饞着她那香甜可口的點心呢。

  但我最喜歡吃的卻是三叔婆打的“炒米埕”。

  “炒米埕”是閩西客家的一種點心,用糖漿把炒米粒裹起來,切成方塊,其味香甜,酥脆爽口,製作工藝十分繁雜。

  冬至過後,天氣轉冷了,三叔婆就開始了打“炒米埕”的準備工作。

  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太陽剛剛露臉,一陣陣糯米飯的清香乘着冒着熱氣的陽光四散開來,那醇厚的味道刺激着人們的味覺。鼻子尖的循香味而去,哦,原來是三叔婆家在蒸炒米飯了!三叔婆已祭祀完灶君,又在門樓前祭拜什麼神了,她端了一碗米飯置放在五尺凳上,雙手合十,嘴裡念念叨叨的,神情顯得十分的虔誠。祭拜完畢,等候四周的小鬼早已等不及,把手伸向那碗米飯,你一把我一把分而食之。看到孩子們的一付饞像,三叔婆顯得高興,大聲說,“裊搶裊搶”(不要搶),屋裡還有呢。

  三叔婆的院子里用柴火臨時搭了木架,上面鋪了谷笪,三叔公抱出飯甑,把米飯倒到谷笪,加入一些粗米糠混合在一起,使米飯不至於沾黏,經過三五天的風吹日晒,待飯粒至九成干,則用米篩濾掉米糠;之後,用碓臼輕碓米粒,把米粒碓扁碓結實,據說這樣做可以使米粒在爆炒時爆得更粗大。碓米粒的日子,也是我們小孩大顯身手的時候,我們正是“雞公上碓有四兩力”的年齡,大家輪流去踩碓板,“轟嗒轟嗒”,碓頭撞擊碓臼的聲音在碓房裡四處飛濺,這聲音混合著童稚的笑聲、三叔婆的笑罵聲,充斥着這個碓房。

  臘月二十三是灶君太太上天彙報工作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都會隆重祭拜灶君,以期灶君上天後能在玉帝面前言好事。在此之前,三叔婆就會把“炒米埕”打好,在祭祀時用。

  打“炒米埕”一般都在晚上進行。三叔婆在鍋中放鐵砂,燒熱后倒入一碗米粒,不停攪動,直至米粒膨脹變大,鍋中一陣劈啪作響,香氣撲鼻。我們一群小孩則擠在大灶前,爭搶着幫忙燒火,灶膛里的火旺旺的,紅紅的,映照着我們充滿期待的小臉。三叔婆和三叔公一人爆米粒,一人用米篩篩,把炒米和鐵砂分離開來,兩人配合默契,備好的米粒很快就成了炒米。

  接着熬製糖漿,在鍋里放入適量的水、麥芽糖、白糖,微火慢熬。這時,燒火的工作就不用我們做了,由三叔公親自把握,三叔公一邊燒火,一邊抽着煙斗,吧嗒吧嗒的聲音一直敲打着我們焦急的心。三叔婆不停用鍋鏟攪糖水,又打了碗清水,置於灶邊,不時用筷子沾了糖水,滴入碗中,糖水迅速四散,則火候不到。如果糖水滴入碗中馬上凝結成一個晶瑩的小珠子,就該停火。三叔公會馬上熄滅火,再用灰壓住火屎,起身去幫忙。兩人快速把炒米倒入鍋中,不斷地攪拌,讓炒米均勻地沾上糖漿;之後把沾了糖漿的炒米舀入簸箕,三叔公在手掌心搽上茶油以防沾粘,再把炒米攤平,然後,用米升筒輕輕地均勻地在表面滾動,壓實。

  待簸箕中的炒米稍作冷卻,三叔公拿菜刀把炒米切成約一指長三指寬的長條狀,“炒米埕”就誕生了。這晶瑩的“炒米埕”甜甜的,而三叔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她會在裡面加點炒花生,或薑末甚至橘子皮,其味更香。

  “炒米埕”打好了。在一旁等候多時的小孩早已口水四溢,垂涎三尺。這時,三叔公就會把邊角料分給我們,吃着期盼已久的美食,我們滿嘴噴香。也有不滿足的,見還剩有,就要去搶一些來,三叔公急忙用大手捂住,不停說:“留點子我綁酒(下酒)!”

  那模樣,極像我們長大后在中學課本里讀到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



炒米埕--記憶中的滋味 標籤:雨中的樹 青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