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顏色是黑色和白色,簡單而純粹。黑色總給我以深邃厚重,玄冥滄桑之感,如屹立於天地間的山巒,默然地承受着風刀雪劍的雕刻,見證着人世間的沉浮起落。白色總會給我以平和坦然,浩瀚柔婉之感,如靈動於自然間的清流,無私地洗滌着萬物生靈沾染的塵埃,溫潤着歲月中的冷暖炎涼。
這是兩種最貼近自然,靠近靈魂的顏色。傳承至今的太極便是陰陽交融,黑白相和。黑色即陰,白色即陽。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
《繫辭》書云:“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着陰和陽,以及表與里兩面。它們之間即相互鬥爭又相互依存,是世相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記得《紅樓夢》中光風霽月的史湘雲和小丫頭翠縷的一段關於陰陽的妙論。翠縷年幼,不知陰陽,湘雲告訴她,凡事皆有陰陽。而且陰盡陽生,陽盡陰生。一切草木魚蟲,皆有陰陽。就算是一片樹葉也有陰陽,朝陽向上的一面是陽,背陽向下就是陰了。這時候翠縷就說,我知道了,姑娘是陽,我就是陰。搞的湘雲一愣一愣的。翠縷解釋說,主子是陽,丫頭當然是陰,把湘雲笑翻了。
其實,湘雲這裡說的陰陽,和太極中的陰陽相生觀點一致。而陰陽太極多用黑色和白色進行區別。
黑色和白色雖簡單,卻富於變化,涵義深廣。
不禁想起南宋山水畫家“馬一角”,他的畫在構圖和章法上以“留白”而聞名。其畫雖着墨不多,但巧妙的布局、豐富的線條以及如輕煙熏染的淡墨,卻將春山的潤澤,文人墨客沉浸在春光中的陶然情態表露無遺。最讓人稱道的是,他能將繪畫和處世的人生哲學相互交融,讓人在欣賞山水的同時,領悟知白守黑的處世之道。
這裡的黑白之道,亦可以同老子、莊子影響下的處世之道相互融合。所謂知白守黑,多是指內心光明,行為潔白,卻以沉默內斂的暗狀自守,以做到和光同塵。即便身處塵埃之中,也能夠保持自身之高潔,不露鋒芒,不標新立異,不顯山露水。
後世儒學中很多的思想都摻和了老莊思想,比如中庸之道,便告之人們:為人處世,當須知白守黑,胸懷寬容,謙和有度。就如同書畫中黑白的變化之和,沖和調節着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以達和諧。正所謂:胸懷寬容,何懼人奪吾志;人人懷含寬容,社會何不融融。
身在世風浮躁,競爭激烈的社會,不知黑白取向、少了中和兼容的忖度,恐怕會暈頭轉向,彷徨無所措。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極易簡單對決,矛盾相向。所以,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顧念中和,學習中庸,懷含寬容;社會需要唱和文明樂章,人人應該多一些謙和寬容,知白守黑,以禮相往,和諧處之。如此,才能真正體味到美的意義,悟通生命的真諦。
微觀來講,黑色與白色亦可看做一個質元,一個人的底色。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塊璞玉,天然也滄桑。在成長過程中,有些人,將自己雕琢成一塊可以佩戴的美玉,掛在春花秋月間,陪伴自己一生一世。有些人,固守樸素,不事雕飾,走過漫長的一輩子,還原本真。無論結局如何,每個人都有大體的黑白兩面,即陰暗與光明,消極與積極。它們相互滲透,又相互轉化。福禍相依,樂極生悲,甜中生苦便是這個道理。
不禁想起李商隱寫過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詩人登高望遠,借景抒情的慨嘆。即晚景雖好,可惜不能挽留。可後人只稍作改動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便將消極慘淡的光景,充滿了豁達與光明。
這些都是於心的境界,為了在俗世的洪流中生存,我們必須學會,用一顆樂觀積極的心來感恩生活,善於發現困頓中潛在的意趣。縱然淚水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也不放棄希望,因為被淚水沖洗過的眼睛才是最明亮的。
一首歌詞寫的不錯:黑夜如果不黑暗,美夢又何必嚮往。黑夜如果太黑暗,我們就閉上眼睛看,希望若不熄滅就會亮成心中的星光。是啊,只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即使身處泥淖,陷入黑暗,亦能感受到光明。既然如此,人生路上,何不微笑前行點亮一盞心燈,將生活照亮?
“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寄藏用之機。”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黑白之道,與自然社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諧相處。
黑色和白色是兩種極致的美,它們有着不同的妙趣,卻又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倘若你懂,你便會領悟其中的玄機。
文:笑紅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