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園林,位於古城鄒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環山而建,山林合為一體,整個墓地佔地578畝,林內松、柏、檜、楷、槲等各類古樹數以萬計,古木蒼翠、濃蔭蔽地,林內墓冢累累,除孟母和他丈夫孟激的墓之外,歷代孟氏子孫死後也都葬於這座墓林之內,數得上是中國少有的保存完整的氏族墓地之一。
孟母林在50年代就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國家又撥款建起了堅固的圍護林牆,典雅古樸的三楹林門,人們在數里之外即可遙見。
孟母林南路有一條長約百米,寬約四十餘米的林道,兩旁有立馬、卧羊及松柏。那些古老的樹榦,有的成了空心,但枝丫上卻生長着層層茂密的枝葉。林道的盡頭,是祭祀孟母的享殿。三楹殿室,由一道高大的紅牆圍繞在正方形的大院之中。殿內安放着孟母牌位、供桌、香爐等祭器。
人們走出享殿院西行五十米,有一個高高隆起的大土丘,便是孟母墓。墓高9米有餘,底圓長達二十多米。墓前排列着元、明兩代祭祀孟母而立的御碑及石桌、石鼎、石凳、石瓶等石雕。正對墓堆的石碑上,鐫刻着十一個醒目大字:“亞聖孟母端范宣獻夫人墓”。
孟母墓西北大約十米處,是孟仲子之墓,墓前除有石桌、石爐等墓地設置,還有一塊刻着“新泰伯孟仲子墓”的石碑。再往西北走,就是孟子四十五代孫,被封為中興祖的孟寧墓。墓碑是元代立的,上面刻有記載孟氏家庭繁衍情況的“世系之圖”,有“元代至順四年”字樣。
孟子的母親仉氏,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歷代黎民百姓傳頌着孟母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她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她樹碑修祠,後人把她和歐陽修的母親歐母,岳飛的母親岳母、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讚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着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口誦“三字經”,重走當年孟母三遷之路,尋覓斷機教子故事的源頭,體悟着這位偉大母親的教子情懷。
孟子生活在“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百家爭鳴時代,他師承子思,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
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孟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方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被人們稱為亞聖。
孟子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他的社會地位僅次於孔子。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不只是“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而是數十年如一日,注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等方面諄諄教誨。
孟子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克勤克儉,堅守志節的撫育兒子,既成就了孟子,也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更給今天的母親們帶來諸多啟示。
“三孟”收集記之五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