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真的有龍嗎??????據12月4日《新聞晨報》載,由於“龍”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甚至有專家準備就此專門研究“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據說還被列入了科研課題之中。
龍為傳說中的“四靈”之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一直崇奉的一種神異動物,是華夏先民的圖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龍是美好、祥和的象徵,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流傳着很多關於龍的神話與傳說,中國因此而被外國人稱為“龍之故鄉”,中國人也以“龍的傳人”而自豪。中華神龍這一文化意象,承載着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是中華文明獨特卓絕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精神鮮明雋永的象徵。可僅僅因為一些外國人的“不符合實際的聯想”,便有本國的好事之徒一本正經地作為重要研究提出,要罷免“龍”這一中國形象的標誌,“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卻實在沒有必要。
對同一文化形象,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是很正常的。“約翰牛”和“山姆大叔”是英國和美國的代稱,這兩個形象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未必見得美好,可英國人和美國人卻沒有提出來要“重新建構”所謂的“國家形象品牌”。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形象”卻禁不起少數外國人的“誤讀”呢?而且,就算“重構”了,難保人家外國人不同樣地會“誤讀”。如果一個國家的少數人提出這種要求,只能說明他們的糊塗,如果大多數人如此這般,無異於表明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自己民族的力量與文化缺乏自信。
誠然,我們在文化上需要創新,可卻也用不着刻意求新。就像不久前鬧得轟轟烈烈的孔子標準像事件,一方面歷史上本來就有比較權威的孔子像在,另一方面,孔子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文化符號”,很少有人在看到“孔子”兩個字時會想起他到底長什麼樣的,有必要推出一個什麼標準像強加給民眾嗎?何況,幾乎也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做到。
同樣,一些人想罷黜“中國龍”也只能是他們的一廂情願。正如學者王亞南所言:“一切存在的東西,在它取得存在的一般社會條件還在發生作用的時限內,我們是無法憑着一己的好惡使它從歷史上消失的。”只要“中國龍”還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任何力量也不能使它退出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