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大海,無盡的長空,在這一天成了噩夢。失聯20多個小時后,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這架載着239人的波音777,仍然沒有消息。焦灼、憂慮、悲痛……今夜,多少人為這架飛機牽腸掛肚,多少人為這些鮮活的生命祈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飛機降落後打開手機,給親人打個電話、發條短信,通報平安到達的消息。或許,正是這樣的細節,讓我們更能感同身受。那些沒有收到的信息,那些沒有響起的電話,該承載多少人世的悲歡、看到多少心碎的眼淚?無論國籍、無涉信仰,我們為“生命”本身獻上一瓣心香。
大海之上,搜索仍在進行。馬來西亞、越南、中國,以及很多乘客所屬的其他國度,讓這起事件有着“全球化”的色彩。而這也給這場國際大搜救,以及接下來的處置和善後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課題。當我們需要在更廣闊的世界中保護公民的權益乃至生命之時,怎樣才能採取更有效的行動?客機失聯后,中國、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已經合作展開了搜救行動。本着對生命的尊重,這種國際間的應急合作,理應有機制、成常態。畢竟,在現代文明中,如果有一條價值準則能夠跨越文化、跨越語言,那一定是對生命的尊重。正是這種跨越國境的人道主義,可以成為各個國家攜起手來,共同應對突發事件、將損失降到最低的基礎。
而我們能做的,除了焦急地關注、熱切地企盼、誠心地祈禱,更可以從自己做起。媒體及時傳遞信息,固然職責所在。但如果能更多核實、查證,更多尺度、分寸,或許才能澄清事實、破除謠言。而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或許都需要有這樣的媒體素養,尊重事實、尊重科學、尊重他人,正如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的倡議:從我做起。
五年級:蝴蝶菲菲